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里,節日食俗向來是重要的一部分。
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而清明則吃青團。“節日限定”似乎有著天然的魔力,這些簡單的食物只要在這些特定的節日出現,就會代表著不一樣的意義,要么祈福保平安,要么期盼團圓與美滿。
當然,這也是一門生意。這些“節日限定”每年一兩個月左右的銷售量,比很多產品一年的銷售量還高。
最近正值春日,又到了青團的銷售高峰期。從3月份開始,各大超市、烘培連鎖品牌已經開始上新各種各樣的限定款式。這一傳統的祭祖點心,不僅搖身一變成為春日烘培頂流,還衍生出了多種口味的餡兒,從芋泥麻薯到茉莉雪芽,從酸菜筍干到梅菜瘦肉,應有盡有。
過去一個月時間里,吳佳耀每天都能賣出幾百單青團。忙完這陣子,他又開始準備中秋的月餅計劃。吳佳耀每年只做清明和中秋兩個節日的生意,但靠著這兩個節日,他能夠創造約500萬元的銷售額。
春日頂流
早在春秋時期,江南地區已經開始將艾草汁與糯米混合,蒸制青團用于祭祀祖先,其中青色象征著萬物復蘇,而圓形則寓意著生命循環。唐代時期,青團成為清明節的代表性食物,并且延續千年。而時至今日,青團已然成為春季時令小吃的代表。
傳統青團的做法是用艾草或鼠曲草做成的“青草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再將豆沙、芝麻等餡料包入,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現在每年春天,江南地區的人們還保留著做青團的習慣,社交網站上曬親手做的青團也成為新的“流量密碼”。
隨著這兩年青團的熱度不斷走高,青團的口味也在推成出新,比如今年春天叮咚買菜平臺上新推出的茉莉雪芽,在上海單個地區每天可銷售900多單;盒馬鮮生也推出了芋泥芝士和紅燴牛腩餡兒的青團,成為不少消費者嘗鮮的新選擇。
但在吳佳耀的店鋪里,賣的最好的還是酸菜筍干豬肉和蘿卜豆干豬肉兩個經典款青團,最近一周已經賣出了幾千單。
“目前習慣購買青團的人群還是以南方人為主,北方人沒有吃青團的習俗,接觸到青團也比較晚,大部分人吃的都是烘培門店推出的甜口青團。而南方人會主動購買青團,追求不同的口味,所以會找到我們這種專門做青團的糕點店鋪,購買這種較少在烘焙門店出現的咸口青團。”吳佳耀告訴我們。
每年,青團的銷售期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但吳佳耀幾乎是從過完正月十五就開始準備。“我們需要調整一下配方或者是餡料的口感,去年賣的最好的產品可以繼續出,但賣的不好的今年就不備料了,再看看有沒有很受歡迎的食材,研發成新品試試效果。”
在吳佳耀看來,青團的受眾并不算廣,而且銷售窗口期短,所以很多大品牌并不會投入太多的時間精力,在口味上做創新和研發,他們追求標準化和低價。這恰好是小商家突圍的機會。
順其自然地接班
回家繼承工廠,原本不在吳佳耀的計劃之中。
2020年,22歲的吳佳耀剛從學校畢業,學攝影專業的他畢業后誤打誤撞進入了婚慶行業。這個行業的忙碌周期在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其余時間都很空閑,也就意味著沒有收入。
那是吳佳耀最矛盾的一年。一方面,他已經畢業工作了,不能像以前那樣找家里要錢;但另一方面,婚紗攝影的訂單不穩定,他很難維持他以往的生活水平。
在父母的催促之下,2021年,他干脆回到家里和父母一起經營月餅生意。吳佳耀的父母在臺州當地有一個烘培工廠,經營一個線下店鋪,自產自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家意識到電商已經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新渠道,而他是家里唯一的年輕人,所以把月餅搬到電商平臺上這件事自然落到了他頭上。
餡中餡月餅
那是臺州餡中餡月餅最火的一段時間。當年的中秋節期間,吳佳耀一個月賣出了60萬元的月餅。“整個市場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態,我每天守在工廠,月餅一出爐就被打包發走了。”
“其實最開始大家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誰也沒想到這種鮮食月餅能在網上賣的這么好,一個月60萬元的銷售額給了所有人信心。我們開始把線上當做主要的銷售渠道,聽一些運營的課程,了解不同的電商平臺,并大力發展。”吳佳耀說。
2023年,淘寶店一個月的銷售額增長到了100萬元,同時吳佳耀也感受到了增長的局限性,月餅行業越來越卷,一個產品火了幾年之后很容易就被別的產品替代了。
但當時工廠受限于生產資質,經營范圍有限,又只能生產月餅,于是吳佳耀決定擴建廠房,并把目光放到了清明節。“青團和月餅都是節日小吃,運營思路上可以借鑒,而且臺州也有青團文化,更有地域優勢。”
如今,青團已經順利成為店鋪的第二增長曲線,清明節前每天都能賣出幾百單。
節日生意
近些年來,城市化與獨居的發展趨勢逐漸加劇了人際關系的疏離,節日儀式慢慢成為連接親友的紐帶,這種傳統節日的特色飲食,也轉變為年輕人日常生活中的不想錯過的“小確幸”。
就像最近,沒有人能在路過超市烘培區的時候,能夠忍住不買兩個青團感受一下節日氛圍。
但隨著地域小吃走向全國,產品的受眾越來越多,吳佳耀也會聽到越來越多不同的聲音。“早些年我特別在意產品的評論,如果有人差評,我一定會打電話問問差評的原因是什么,看看有沒有修改的空間,不過到了今年,我覺得差評也挺正常的,每個人的口味確實有差異,這我們很難改,能處理就處理,不能處理就算了。”
除此之外,吳佳耀也開始主動在競爭中尋找發展的新思路。無論是餡中餡月餅,還是青團,這幾年從原來的地域小吃演變成全國范圍內的爆款美食之后,許多大品牌也開始扎堆入局,競爭激烈了,利潤也在不斷變薄,“如果以前賣一塊月餅能賺2元,那現在就只能賺1元”。
“卷低價是一種能力,從2元到1元,適度壓縮我們的利潤以提高競爭力是可以的,但這并不是我們的唯一的方向,所以我們還是希望扎實做好產品,同時控制利潤空間。在合理的價格范圍里,讓消費者覺得產品是劃算的。” 吳佳耀告訴我們。
去年擴建完成后,工廠的面積已經超過2400平方米。靠著月餅和青團,吳佳耀只需要忙碌2個月,銷售額就可以超過500萬元。
但吳佳耀并不滿足,他還在計劃繼續擴充品類,打算接下來出一些饅頭和粽子,還有各種糕點,他想把節日生意,做成全年的生意,探索更多新的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