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百團大戰的硝煙彌漫在華北大地。八路軍炮兵團在這場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炮彈的耗盡,他們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沉重的炮身不僅難以運輸,還容易暴露目標,成為日軍攻擊的對象。為了安全起見,上級決定將炮兵團分段護送回延安休整。
護送任務艱巨而復雜,不僅要保障炮兵團的安全,還要保護隨行的中高級干部和“反戰同盟”的國際友人。129師師長劉伯承將太谷至清源段的護送任務交給了陳賡的386旅,而具體負責這項任務的則是386旅參謀長周希漢。
周希漢深知任務的艱巨性,但他毫不畏懼。他選擇了第17團和交通4大隊來執行這次任務。第17團的副團長陳康曾是紅四方面軍的猛將,但曾因私自離隊而一直未被重用。周希漢希望通過這次任務,讓陳康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
護送行動在周密的策劃下開始了。為了躲避日軍的耳目,周希漢決定采取夜間穿越的方式。他精心安排行軍序列,將部隊、干部隊、炮兵團和反戰同盟人員安排在中間,由1營擔任后衛。夜幕降臨,隊伍悄無聲息地出發了。士兵們小心翼翼地行進,盡量減少聲響,生怕驚動了附近的日軍。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當隊伍行至汾河附近時,日軍的裝甲車巡邏隊出現了。周希漢迅速命令部隊隱蔽,大家屏住呼吸,大氣不敢出。裝甲車在附近巡邏了一圈后,終于離去。隊伍趁機渡過汾河,繼續前行。最終,一行人成功抵達交接地點。
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預定的接應部隊未能按時到達。等待,意味著暴露的風險增大;繼續前進,又面臨未知的危險。
周希漢果斷決定:不等了,繼續前進!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策略:拉著空炮大張旗鼓地走大道,制造要攻擊清源、高白據點的假象,嚇唬鬼子。
行軍過程中,周希漢表現得十分輕松。他不時與身邊的干部交談,還鼓勵士兵們保持鎮定。他的鎮定感染了周圍的人,隊伍的士氣也逐漸高漲起來。而陳康則率領著部隊組成攻擊隊形走在最前面,同時又指揮兩支小分隊,在隊伍周圍不斷運動。
日軍指揮官看到這陣勢,又看到這么多大炮,果然緊張起來。他們誤以為八路軍要發起進攻,急忙命令部隊堅守陣地,不敢輕舉妄動。八路軍的隊伍就這樣在日軍的眼皮底下,大搖大擺地通過了敵軍防區。
經過一番周折,護送隊伍終于順利進入了呂梁八分區的游擊區。他們進入了山區,與八分區的部隊順利交接。任務圓滿完成,指戰員們如釋重負,歡呼雀躍。
周希漢的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不僅巧妙地利用了日軍的恐懼心理,還為陳康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機會。這次護送任務成為抗日戰爭中一個經典的智謀案例,周希漢的名字也因此在八路軍中傳頌開來。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八路軍的將領們憑借著智慧和勇氣,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敵人。周希漢的空炮計,正是這種智慧和勇氣的生動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