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越來越高,對于龐大的糖尿病人群來說,控制血糖以延緩或避免并發癥和合并癥尤為重要。許多糖尿病患者病程中需要應用胰島素治療,但是胰島素治療的誤區普遍存在,影響治療效果。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胰島素治療中的幾個常見認知誤區。
誤區一:打胰島素會成癮?
胰島素與毒品、麻醉藥品等易成癮藥物本質上截然不同。胰島素是人體中調節營養物質代謝所需的一種生理激素,其作用無可替代。血糖控制,依賴于胰島素存在。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胰島素的使用是根據患者病情決定的。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絕對缺乏,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自身所產生的胰島素,在口服降糖藥的作用下已無法滿足降糖需求時,需要通過外源注射胰島素來發揮降糖作用。這是需要,不能說是“上癮”,就如同餓了需要食物,呼吸需要空氣一樣。另外,特殊情況下的糖尿病患者(如急性代謝紊亂、一過性肝腎功能損害、妊娠期、未成年等),可能需要臨時或短期應用胰島素。對于胰島功能較好,血糖穩定,之后可以停胰島素改口服降糖藥物。如果胰島素停不了,說明體內胰島素不足,更需外源性補充胰島素來降糖。1型糖尿病、在其他藥物使用后仍不足以維持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終身使用胰島素。
誤區二:病情重才需要打胰島素?
對糖尿病的治療,控制血糖固然重要,但保護胰島細胞功能同樣意義重大。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和患者年齡增長,胰島細胞會日漸衰減,分泌胰島素能力逐漸衰退。如長時間血糖過高或服用較大劑量胰島素促泌劑會加速胰島細胞衰退。反之,早期及時應用胰島素治療,減少或不用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能延緩胰島細胞衰亡速度。所以糖尿病患者應聽從醫生建議,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胰島素。及時使用胰島素不僅可使血糖及早達標、減少遠期并發癥,還有助于保護殘余的胰島β細胞功能,從而延緩糖尿病的發展進程。比如對于初發糖尿病,血糖過高的患者早期短期使用胰島素(1-3個月),強化控制血糖,可以解除高糖毒性,使胰島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待血糖控制平穩后,可減少甚至停用胰島素,改為口服藥物治療,對長期血糖控制有益。
誤區三:打了胰島素不需要控制飲食?
飲食治療是所有糖尿病治療的基礎,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棄。首先,進食過多會導致血糖升高,為了控制血糖平穩,就必須增加胰島素用量。但有些食物和胰島素之間的量效關系很難確定,即使是專業醫務人員也不能精準拿捏。此時,補充胰島素過多,容易發生低血糖;若補充不足,則高血糖難以控制。其次,機體能量過剩會轉化為脂肪被貯存,引起體重增加,而超重或肥胖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影響降糖效果。所以,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仍然應當堅持飲食控制,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誤區四:打胰島素容易低血糖?
無論是口服降糖藥還是胰島素,都有發生低血糖的風險。其實胰島素相比口服藥物治療更加安全,胰島素劑量可調整的范圍大。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的一種非常常見的狀況,糖尿病患者應提高重視,但避免過度擔憂。糖尿病患者應注意以下情況:根據進食量調整餐前胰島素或降糖藥物用量、活動量過大情況注意適當加餐、避免空腹飲酒等。
誤區五:打胰島素疼痛明顯?
實際上,胰島素筆注射針很細小,注射時幾乎感覺不到明顯疼痛;無針注射器不適感更低,但價格相對昂貴。對于應用胰島素筆的患者,大多數引起疼痛的原因在于重復使用注射針頭、未等酒精揮發就進行注射、肌肉緊張、注射在血管豐富或有結節、瘢痕的地方等。所以對于應用胰島素的患者,應向專科護士學會正確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盡量避免疼痛,同時保證藥物吸收效果。
誤區六:胰島素沒有任何副作用?
與口服降糖藥相比,胰島素對肝腎功能的影響較小。但是使用胰島素,尤其是不規范的情況,容易出現低血糖、體重增加、注射部位脂肪增生或萎縮、胰島素抵抗增加等情況,所以也不能盲目應用胰島素。內分泌科醫生在給糖尿病患者制定降糖方案時,會考慮每個患者的個體情況、具體病情,選擇合適藥物包括胰島素。
希望大家解開對胰島素的誤解,切勿聽信謠言,遵醫囑用藥。選擇合適的降糖方案更好地控制血糖、控制病情,才能享受“甜蜜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