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揮舞戰爭大棒,指責伊朗在核問題談判中“拖延時間”,聲稱伊朗已經“非常接近”擁有核武器,并警告“若不放棄核野心,美國可能發動軍事打擊”。這場“老調重彈”的強硬表態,是特朗普在重返白宮之后對伊朗問題的再次強硬定位。而就在兩天前,美伊代表剛剛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展開了2018年之后的首次間接談判,下一輪還計劃于19日在羅馬舉行。但特朗普的發言,顯然給談判進程投下了濃重的陰影,甚至為美伊重回對抗邊緣埋下了定時炸彈。
特朗普所謂的“拖延論”顯然是為其下一步升級對伊政策預設正當性。他一貫將伊朗塑造成“邪惡軸心”的核心角色,其外交語言中充斥著冷戰思維和單邊主義話術。特朗普聲稱伊朗正在“接近核武器”,這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最新報告并不完全吻合——報告雖指出伊朗濃縮鈾庫存已超協議上限,但尚未構成短期核武能力的直接證據。然而,特朗普無視這一技術現實,以“即將擁有核彈”為口實,刻意將伊朗行為描繪成全球性威脅,這種敘述正是其一貫為軍事打擊創造輿論基礎的前奏。
特朗普言之鑿鑿,但不提自己正是2018年撕毀伊核協議、導致局勢惡化的始作俑者。原本在奧巴馬政府推動下,通過多邊談判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有效限制了伊朗的核項目換取經濟解禁。然而特朗普上臺后無視國際共識,單方面退出協議并重啟嚴厲制裁,將伊朗推入孤立與對抗的死角。此后伊朗也逐步中止協議義務,加速核項目推進,當前局勢實為美國當年的“退群”政策所種下的惡果。
此次在阿曼重啟的談判,原本被視為重建互信、避免誤判升級的重要契機。但特朗普的這番表態,無疑是在為談判制造干擾,甚至可能是故意設局,等待伊朗做出強硬回應后,為下一步軍事行動“合法化”。這背后不僅是對伊朗的壓制,更是其在中東重塑“美國主導秩序”的舊夢重燃。特別是在以色列與伊朗近期在敘利亞、紅海等地的代理人沖突不斷升級之際,特朗普此舉極可能與以方形成“默契聯動”,加速地區局勢的軍事化。
而這一切問題在于,特朗普政府并不真正相信外交是解決伊核問題的工具。他口中所謂的“棄核”,實質是要求伊朗單方面放棄主權安全、接受美國設定的技術與戰略底線,這種命令式外交根本無法贏得伊朗方面的信任。在德黑蘭看來,特朗普從未以誠意對待伊核協議,而始終將其視為“榨取讓步”的談判道具。加之美軍此前在中東加快軍事部署、頻繁演訓,以及拜登政府時期積壓的多重制裁,伊朗對美方所承諾的安全與發展空間早已徹底失望。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激進姿態也與其國內政治需要密切相關。面臨連任壓力和外交低迷,他亟需在外交場域制造“強人印象”,將伊朗作為對外“強硬立場”的最好靶子。在共和黨內部,他必須展現出比拜登更果斷、更具威懾力的姿態;而在對外政策上,他也希望借此激活傳統盟友如以色列、沙特對美外交的依賴,以重建其影響力低迷的中東布局。可以說,特朗普此番對伊朗放狠話,不僅是針對德黑蘭,更是向世界傳遞“美國依然主導”的舊帝國宣言。
但必須指出,這種好戰表態可能在短期內制造震懾效果,卻極可能在長期引爆不可控風險。一旦美伊之間擦槍走火,勢必殃及整個中東安全結構。從伊拉克到敘利亞,從紅海到霍爾木茲海峽,伊朗擁有廣泛的地區影響力,一旦動武,其反擊能力不容小覷。此外,美伊沖突一旦激化,將嚴重沖擊全球能源市場,在全球經濟復蘇尚未穩定之際,這無疑是對全球供應鏈的又一次重創。歐洲盟友對這種激進外交已多有不滿,如果特朗普不顧一切地推進軍事威脅,極可能加劇跨大西洋裂痕,削弱美國的全球聯盟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伊朗方面目前尚未對特朗普的言論作出強烈回應,顯示出一定的戰略克制。這或許是因為德黑蘭仍希望通過第二輪談判爭取外交空間,同時也在觀望美國內部政治博弈的走向。但可以預見的是,若美國繼續將對話當成施壓工具而非解決路徑,伊朗遲早也將選擇用“對等手段”回應挑釁。一旦談判破裂,局勢再次回到敵對軌道,下一場海灣沖突或許就在不遠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