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時,車輪已經碾過南澳島(Nanao Island)的沿海公路。這個被無數攻略貼上"廣東小馬爾代夫"標簽的海島,正裹挾著咸腥的海風撲面而來。左手邊的礁石灘涂上,三囪崖燈塔(Sanchongya Lighthouse)的紅白條紋在薄霧中若隱若現——作為島上現存最老的航海指引者,它像位沉默的守夜人,目送著我們的環島之旅。
環海公路像條銀鏈串起散落的珍珠。北回歸線標志塔(Tropic of Cancer Monument)的球體在陽光下泛著金屬冷光,地理課本上的抽象概念突然有了具象載體。倒是白鷺灣(Bailu Bay)以東的養殖區給了我意外驚喜,那些排列整齊的彩色浮筒,像被頑童撒落的積木塊,在灰褐色的灘涂上拼出幾何畫卷。或許對本地人而言這只是日常勞作場景,在游客眼里卻成了工業與自然碰撞的行為藝術。
總兵府(Commander's Mansion)遺址的石階長滿青苔,明代海防指揮所的威嚴早被歲月沖刷得只剩輪廓。倒是院角那株四百年的古榕令人駐足,盤虬的根系穿透石縫,仿佛在演繹"時間征服一切"的永恒命題。個人經驗來說,這類歷史遺跡更適合帶著故事游覽——若是提前了解過嘉靖年間倭寇侵擾的舊事,眼前的斷壁殘垣或許能多出幾分悲壯。
正午的烈日催人轉場。沿著沈海高速向西北疾馳,擋風玻璃外的景觀從海藍漸變到青灰。潮州古城(Chaozhou Ancient City)的輪廓出現在地平線時,導航提示距離預約的進城時段只剩20分鐘。記得有次在揚州因錯過預約被攔在古城門外,這次學乖提前三天就在"潮州行"小程序搶到了通行碼。
牌坊街(Paifang Street)西口的停車場管理員操著潮汕普通話報價:"三個鐘20蚊,過時每小時加6蚊。"這價格在旅游區倒算公道。踩著青石板路往東走,二十三座牌坊次第展開,每座都在講述某個光宗耀祖的故事。最有趣的當屬"七俊坊",明朝七位同科舉人的名字并列其上,恍惚間仿佛看見他們衣袂飄飄穿越而來。
美食的誘惑從街頭綿延到巷尾。經驗之談是備好健胃消食片,這里的店家深諳"試吃營銷"之道。那碗手捶牛肉丸讓我想起《食神》里的撒尿牛丸——彈性十足到能在桌面彈跳三次。生蠔煎(Oyster Omelette)的焦香混著豬油渣,罪惡感與滿足感同時飆升。至于潮州三寶(老藥桔、黃皮豉、老香櫞),建議先試后買,那股陳年腌漬的復雜味道可不是人人都能消受。
開元寺(Kaiyuan Temple)的飛檐在鬧市中劃出莊嚴的弧線。大雄寶殿前的唐代經幢刻滿梵文,陽光穿過菩提樹葉的間隙,在石柱上投下流動的光斑。有意思的是看到幾位穿漢服的姑娘在殿前自拍,古今元素碰撞出奇妙的和弦——誰說寺廟只能暮鼓晨鐘?
廣濟橋(Guangji Bridge)的浮橋段在傍晚五點半準時"消失"。原本連接東西岸的十八艘木船被拖輪緩緩牽離,韓江水面瞬間豁開二十米通道。這個持續八百年的"過河拆橋"儀式,如今成了游客爭相拍攝的奇觀。橋上的亭臺樓閣被夕陽鍍上金邊,讓人恍覺走進《清明上河圖》的某個截面。
維也納酒店(Vienna Hotel)的會員折扣在疲憊時格外暖心。淋浴時還在回味白天的視覺盛宴:海島的古樸與古城的鮮活交替閃現,像場精心編排的蒙太奇。突然意識到旅行中的小失望(比如南澳島沒想象中驚艷)反而讓真實感更強烈——畢竟完美從來不是世界的義務。 (www.usepyro.com)
次日翻看行車記錄儀,發現環南澳島那程竟開錯了三次路。導航失靈時誤入的漁村小道,反而撞見晾曬的魷魚干在風中起舞,老阿嬤坐在門檻上撬牡蠣,貝殼堆成的小山閃著珍珠光澤。這些計劃外的畫面,或許比打卡景點更接近旅行的本質。 (m.biglivi.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