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卡賓槍的研發歷程、使用情況及戰場效能
M1卡賓槍的研發過程
在十九世紀時,美國也曾配備過卡賓槍,主要供騎兵與步兵使用。不過,自M1903年步槍問世起,設計思路轉變為打造一種中等長度槍管、適用于全體人員的標準步槍。1938年初,美國陸軍步兵委員會提出,要用一種“輕型步槍”或者卡賓槍,來替換當時大量使用的手槍與左輪手槍。這一訴求的主要推動者是機槍手、迫擊炮手、通訊人員以及空降部隊,他們深感手槍的配備不足。對于新的輕型步槍(又稱“短步槍”),最初的要求是重量不超過2.5公斤,有效射程達300碼。
該武器必須具備構造簡單、堅固耐用、緊湊便攜且易于制造的特點,還需具備防沙、防污垢、防雨的性能,同時應盡可能減少部件數量,那些需要清洗的部件要易于拆卸。武器需設計為使用彈匣供彈。起初預計需要50萬支。在新武器研發之前,首先要選定一種子彈。1940年秋,陸軍找到溫徹斯特公司,期望其研制一款子彈。溫徹斯特的新子彈是以.32英寸溫徹斯特子彈為基礎,將口徑縮小至.30英寸,開發代號為.30SLM1。
有了子彈后,各公司提交了九種設計方案,但其中兩種方案很快被淘汰,一種因重量超標,另一種則是口徑不符。剩余的七支步槍都進入了測試流程。在步槍預審階段,對六支步槍進行了測試。薩維奇武器公司的輕型步槍重量超出規格5.45磅,其設計被評價為“復雜”,部件數量(80個)被認為過多,導致拆卸和維護的便捷性欠佳。斯普林菲爾德軍械庫的輕型步槍由美國M1加蘭德步槍的設計師約翰?c?加蘭德設計,重4.91磅,僅有44個部件,動作原理簡單,性能卓越,耐久性良好,精度極高,在雨中也能正常使用,操作表現出色,不過頂部進彈方式較為麻煩。總體而言,這七種設計方案都未完全通過測試。
1941年5月,溫徹斯特與美國陸軍部取得聯系,申請參與輕型步槍項目,并提交了工程師大衛?馬歇爾?威廉姆斯的一款輕型步槍設計方案。小型武器研發部門的負責人勒內?斯德勒上校,對該設計印象極為深刻,隨后委托溫徹斯特開發試用產品。僅用13天,溫徹斯特就研制出一支采用短沖程氣體活塞系統的原型槍。
斯達德勒帶著樣槍前往華盛頓,向步兵司令考特尼?霍奇斯將軍展示。樣槍的表現相對不錯,盡管出現了13次卡彈情況,扳機扣動也被認為較費力。雖然該槍性能存在一定不可靠性,但重量略低于5磅,配備五發彈匣,且僅有54個部件。霍奇斯要求溫徹斯特將輕型步槍提交進行試驗。由于對新型輕型步槍需求緊迫,最終的試驗僅由美國陸軍步兵人員參與測試,同時有來自陸軍其他部門、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觀察員觀摩。此次試驗測試了五種步槍:斯普林菲爾德、本迪克斯-海德、溫徹斯特、特納和雷辛。在10天時間里,每支步槍都發射了8000-10000發子彈,以此檢驗其在模擬作戰條件下的射擊準確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溫徹斯特步槍的表現遠超其他槍支,最終被選定定型為M1卡賓槍并投入生產。溫徹斯特最初獲得的合同是生產35萬支M1卡賓槍、3500個配件套件、38.5萬根槍帶和52.5萬支油壺,卡賓槍單價為39.95美元。在珍珠港事件前,軍械部所需的卡賓槍總數為886698支,溫徹斯特公司需要數年才能完成生產。然而,戰爭爆發后,對卡賓槍的需求急劇增長,達到100萬支,這超出了溫徹斯特的產能。于是,又有五家制造商獲得了每月生產3萬支卡賓槍的合同。到1945年中期,M1和M2卡賓槍的總產量已超過600萬支。
M1卡賓槍的使用情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約生產了1,750,000支M1911Al手槍,此外還有翻新的M1911手槍、戰前生產的M1911A1手槍、M1917左輪手槍以及其他各類手槍。部隊在配備武器時,通常會同時發放手槍和卡賓槍。M1卡賓槍相比M1911手槍,具有更強的穿透力。據估算,以往配備手槍的部隊中,約80%的人員會轉而使用M1卡賓槍。例如軍官和憲兵,在戰斗中通常會配備M1卡賓槍;炮兵、迫擊炮手、機關槍手、卡車司機、信號警衛和總部人員,其主要武器也是M1卡賓槍。空降部隊在戰爭早期同時攜帶M1911Al手槍和M1卡賓槍,但后來許多傘兵只攜帶他們的M1A1卡賓槍。炮兵部隊通常配備卡賓槍的數量最多,因為炮兵在操作時需要騰出手來進行裝載、瞄準和射擊等工作,同時也需要一種具有一定射程的武器來保障自身安全。
卡賓槍輕便靈活的特點極具吸引力。裝備M1卡賓槍的部隊普遍青睞它比M1步槍更輕便的特性,將其稱為“嬰兒卡蘭德”。許多攜帶M1卡賓槍的支援部隊,十分贊賞它的輕巧便捷。有些部隊會在卡賓槍的槍托上固定兩個15發彈匣,這樣在執行任務時,他們無需額外攜帶彈匣,避免了像攜帶M1步槍那樣的累贅。此外,M1卡賓槍的子彈更輕、更短,100發子彈重2.79磅,一個15發彈匣重0.59磅(其中彈匣自身重0.17磅),士兵能夠更輕松地攜帶更多子彈,最多可攜帶12個15發彈匣。即便如此,許多配備卡賓槍的支援部隊往往僅攜帶兩個備用彈匣。許多士兵和海軍陸戰隊成員認為,卡賓槍是用于替代手槍,而非作為戰斗步槍使用。
1943年,標準步兵師兵力為12,959人,裝備5204支M1卡賓槍,這意味著超過40%的人員配備了卡賓槍;空降師總人數8203人,裝備3328支M1卡賓槍,同樣有超過40%的人攜帶卡賓槍;17465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師擁有10953支M1卡賓槍,而M1步槍僅有5436支。需注意的是,這是1942年的數據,在戰爭后期,發放了更多的M1A1卡賓槍。相比之下,騎兵師僅裝備了3058支卡賓槍,只有26%的人員配備;手槍數量則維持在6656支。一個典型的871人的步兵營,裝備包括81支手槍、219支卡賓槍和571支步槍。
一個516人的游騎兵營,配備198支手槍、56支湯普森沖鋒槍、338支M1步槍,沒有M1卡賓槍。工兵主要執行拆除、設置障礙、構筑防御工事和搭建輕型橋梁等任務。一個666人的工兵營,僅配備65支M1卡賓槍(占總數的10%);而一個708人的裝甲工程營,配備了153支M1卡賓槍(占22%);873人的鐵路工程營,擁有489支M1卡賓槍(占56%)和364支M1911.45口徑手槍。部分工兵單位會參與前線作戰,因此更有可能遭遇敵方步兵或裝甲部隊。越是靠近前線的工兵營,配備的M1卡賓槍數量越少。M1卡賓槍的最大優勢在于,軍官、機組成員或支援部隊人員無需過多訓練,就能輕松使用。
M1卡賓槍在戰場的效能
M1卡賓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廣泛裝備。它更多地被視為一種個人防護武器,而非攻擊性武器,將其與M1步槍或BAR進行對比并不恰當,因為它從未計劃取代前線步兵步槍。卡賓槍應與M1911手槍、湯普森沖鋒槍或M3沖鋒槍相比較,其有效射程比后兩者都要遠。1942年11月,M1卡賓槍首次在北非戰場投入使用,見證了美軍幾乎所有的戰斗。在不同的作戰環境下,部隊對卡賓槍的反應各不相同。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體格相對弱小的日本士兵,卡賓槍成為了戰場上的得力武器。其總長度較短,使用更為便捷。在充滿敵意的叢林環境中,隨時可能遭遇敵人,交戰往往突然且距離較近,此時輕巧的卡賓槍無疑是最佳選擇。它輕巧靈活、威力適中且具備一定的準確性。與美國其他輕武器相比,M1卡賓槍的另一個顯著優勢是采用了防腐蝕底火,這在太平洋戰場極為重要,因為在該地區,M1卡賓槍即使使用后未及時清洗,也不太容易生銹。
然而,在其他戰場,卡賓槍的受歡迎程度不如在叢林中高。在美國軍隊與規模更為龐大的德軍作戰時,并非所有人都喜愛M1卡賓槍。在歐洲平原的作戰環境下,卡賓槍在遠射程方面,威力和精準度不如M1步槍,許多人一旦獲得M1步槍,就會舍棄卡賓槍。但在朝鮮戰場,大部分卡賓槍是為取代沖鋒槍而設計的全自動M2型卡賓槍。M2型存在一個特殊問題,即部隊傾向于使用全自動射擊模式,導致彈藥消耗過快。由于M2型是朝鮮戰場上使用最廣泛的卡賓槍,在面對敵人大規模進攻時,卡賓槍常常出現彈藥不足的情況。不過,由于M2型具備可選擇射擊模式以及30發彈匣,實際上它比許多使用手槍子彈的沖鋒槍更為靈活有效,其精確度也遠高于朝鮮戰場上的俄國PPSh-41沖鋒槍。
朝鮮戰爭期間,對卡賓槍的諸多批評主要集中在M2卡賓槍的全自動可靠性問題上,尤其是在朝鮮冬季極端寒冷的天氣條件下,全自動的M2型變得“過于嬌貴”。許多部隊似乎認為半自動M1卡賓槍比M2卡賓槍更為可靠。陸戰第一師各步兵連中,卡賓槍故障的最佳記錄約為30%。在天氣不寒冷的日子里,一旦士兵有機會獲得M1半自動步槍,就會盡快丟棄卡賓槍。但美國士兵在夜間巡邏時,卻特別喜歡使用卡賓槍,而非M1步槍。曾在朝鮮戰爭中擔任第40步兵師機槍手的約翰?泰勒指出:“我們經常不得不把卡賓槍借給步兵,因為他們在巡邏時,不想攜帶自己的M1步槍。他們自身配備的卡賓槍數量不足,幾乎每晚都會來借M2卡賓槍和彈藥。”身材矮小的韓國士兵對M1卡賓槍較為青睞,但主要在警察和預備役部隊中使用,而非前線步兵部隊。
朝鮮戰爭中,關于卡賓槍威力的爭議最大。M1卡賓槍發射標準的.30口徑子彈,但其初速和精度都遠低于M-1步槍。許多軍人對其效力評價不一。與.45口徑子彈相比,卡賓槍在射擊敵人鋼盔或某些類型路障時,穿透力具有優勢,但子彈會直接穿過敵人身體,無法充分釋放能量。許多人認為,更重的.45口徑沖鋒槍具有更強的停止作用。在實際的近距離戰場射擊中,許多部隊發現,低速的.45口徑子彈會留在敵人體內,從而釋放出最大能量并產生強大的阻止效果。有人抱怨卡賓槍缺乏“制止力”,眾多報告顯示,在不到50英尺的距離向敵軍士兵射擊兩三槍后,對方仍能繼續逼近。在極端寒冷的天氣下,卡賓槍甚至無法穿透中國軍隊的冬裝,如同廢品一般。美軍士兵有時無奈之下,將曳光彈當作增強殺傷力的手段,期望曳光彈在敵人身體內燃燒以造成更大傷害,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并無證據表明曳光彈的殺傷力更強。
M1卡賓槍在戰場的故事
羅伯特?懷特(RobertWhited)和讓?懷特(JeanWhite)是長津水庫戰役的幸存者。美軍在該地區陷入困境,經歷了美國歷史上最為艱難的撤退。羅伯特?懷特所在的反坦克部隊,在哈加魯里和尤達姆尼之間占據了一處陣地,那里氣候嚴寒,氣溫常常降至零下25度。戰場情況顯得頗為詭異,能看到山坡上那些倉促挖掘的散兵坑,由于美軍缺乏炸藥和推土機,根本無法正常挖掘散兵坑,后來甚至不得不使用冰凍的戰友尸體來替代沙袋。羅伯特?懷特回憶道:“11月27日晚,中國軍隊發起了大規模進攻,‘他們沖上山坡,徑直朝我們撲來,我用卡賓槍擊中一名中國戰士六次,但那家伙仍在繼續向前沖。我看著手中的卡賓槍,心想我需要一支步槍。’不幸的是,他作為75毫米無后坐力炮炮手,沒有配備步槍。和許多支援人員一樣,羅伯特?懷特覺得手中的卡賓槍毫無用處。
12月2日,美軍士氣徹底崩潰。讓?懷特和步兵們需要沿著蜿蜒曲折、布滿冰層的山路,艱難前行約70英里,途經一段被稱為“地獄火谷”的區域,從水庫撤離。狹窄的道路上堆滿了燒毀的汽車、損壞的設備、丟棄的裝備以及死去的美國士兵尸體。懷特回憶說:“在地獄火谷,我們整整花了24小時才最終逃脫。美國軍方對這種惡劣氣候準備不足,為了射擊,我們不得不脫下笨拙的手套,但卡賓槍因潤滑劑凝結而卡住,根本無法射擊。對于美國軍隊而言,在水庫的損失極為慘重,有2500人陣亡,5000人受傷,近8000人凍傷。和其他人一樣,讓?懷特穿著防水冬靴,一天的行軍使得靴子里積攢了大量汗水。到了晚上,這些‘汗水包’最終結成了冰,靴子里的腳也被凍成了冰塊,懷特也因此凍傷,結束了他的戰斗生涯。同樣,讓?懷特也覺得手中的卡賓槍如同廢鐵。
結語
珍珠港事件后,美國急需快速擴充武裝力量,M1卡賓槍也借此契機迅速完成研發并投入生產。作為手槍或沖鋒槍的替代武器,M1卡賓槍在眾多前線戰斗部隊中也頗受歡迎。然而,許多軍人對M1卡賓槍的攔截和殺傷能力并不滿意。多數情況下,這種不滿源于將卡賓槍與M1步槍進行對比,而非與它原本計劃取代的手槍、左輪手槍或沖鋒槍相比較。如同幾乎所有武器一樣,卡賓槍是在威力和便攜性之間做出的一種權衡。M1卡賓槍專為那些需要操作團隊武器、運輸彈藥物資以及從事通信工作的部隊設計。M1卡賓槍的產量超過M1步槍,這是合理的,因為后勤部隊的數量多于步兵部隊。其輕便性和易于攜帶的特點使其廣受贊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M1卡賓槍在美國軍隊中服役了20年,在一些外國軍隊中服役的時間更久。如今,M1卡賓槍仍然是美國最受射擊愛好者和收藏家追捧的軍用武器之一,在美國平民射擊者中尤為受歡迎,并且在許多軍隊和警察的軍火庫中仍作為儲備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