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龍灣發布
對血液病患者而言
造血干細胞移植
是重獲新生的希望
隨著鄭少敏
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完成捐獻
龍灣區第19例
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就此誕生
這個2012年基礎為零的城區
用13年時間
構筑起了生命救援網絡
8年等待的承諾
2025年3月28日上午,溫醫大附一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44歲的鄭少敏靜靜注視著血液分離機的運轉。這位來自海濱街道的市民,正為素未謀面的52歲血液病患者傳遞生的希望。
時間回溯至2016年8月,她在無償獻血時登記成為捐獻志愿者。“當時就想,能配型成功該多好。”歷經8年等待,2024年10月接到初篩通知時,這位曾勇救落水兒童的熱心人毫不猶豫:“救人不需要理由。”
4小時采集結束后,載著“生命種子”的恒溫箱啟程奔赴患者所在醫院。此刻,龍灣區2025年第一季度捐獻量已達4例,超過往年單年最高紀錄——此前年均僅1例。
從首例跨國到母子接力
在龍灣區紅十字會的檔案室,19位捐獻者畫冊串聯起一場跨越時空的生命接力溫暖歷程:從溫州市首例涉外造血干細胞捐獻吳祖琴到浙江省首例母子捐獻者楊春菊、張鈞瑯。
2014年4月17日,醫生吳祖琴在北京空軍總醫院完成溫州市首例跨國捐獻。“這本來就是醫生的天職。”面對贊譽,他始終秉持樸素信念:“救人和行醫沒有區別。”
2016年6月10日,楊春菊成為龍灣區第3例捐獻者,她的榮譽證書至今珍藏家中。楊春菊公公感慨:“兒媳用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捐獻造血干細胞沒那么可怕。”
2024年2月6日,兒子張鈞瑯接過母親的接力棒。18歲成人禮時,他在母親建議下入庫,如今實現捐獻諾言:“終于和我媽一樣救人啦!”
十年間入庫量翻了三倍
“當時群眾以為要‘鉆骨抽髓’,全年入庫量不足30人。”區紅十字會秘書長方珠林記憶猶新。隨著捐獻者現身說法的“六進”宣傳活動持續推進,如今年均入庫量已突破百人。
真實的故事最具穿透力。區紅十字會邀請成功捐獻者加入宣傳隊伍,通過造血干細胞捐獻故事分享會消除公眾疑慮。在萬達獻血屋,剛完成登記的90后教師陳某坦言:“聽完周邊人捐贈的故事,才知道這并不可怕。”
現在龍灣668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在時刻準備著為挽救他人生命貢獻一份力量。盡管通常非血緣造血干細胞配型相合幾率不足十萬分之一,但在眾多捐獻者、志愿者、愛心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龍灣造血干細胞捐獻數量逐年遞增。
傳遞生命火種永遠在路上
每一位捐獻者都有一份來自龍灣特有的禮遇機制,但這項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背后仍有挑戰:668例入庫量僅占適齡人口0.3%。“寧可嚴控入庫質量,也要確保捐獻履約率。”方珠林強調質量優先原則,確保每位入庫者都經過深思熟慮。
龍灣造血干細胞捐獻留樣入庫活動常年舉辦,期盼更多心懷大愛、身體健康、年齡18至45周歲的愛心市民到獻血屋,填寫入庫表格,并留存8-10毫升血樣,一旦檢測合格,就能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給更多患者和家庭帶去新生的希望,共同創造更多的生命奇跡。
從吳祖琴飛越國界的“生命種子”,到鄭少敏病房里循環的血液分離機,十年間,龍灣用19個“凡人微光”的故事,解出了文明進階的獨特表達式:當機制的溫度遇見個體的勇毅,十萬分之一的概率也能創造百分之百的生命奇跡。
投訴、爆料加微信:wenzhoushike、dayongqiangbz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