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奏議”,是指臣工呈給帝王的文本,其中內容關乎民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
在上個世紀研究漢代奏議的過程中,學者們被西方文學中的“四分法”所影響,進而將漢代奏議的文學表現視作散文的一個分支。
追溯漢代奏議相關的歷史研究,我們能夠發現許多頗具價值的成果。
東漢時期蔡邕所著《獨斷》一文中,將臣工上疏的文書分為“章、表、奏、議”四種。
這便說明在漢代時期,臣工士子們對奏議文書的作用已經有了認知。
漢朝奏議文
01.奏議的起源
奏議,又稱奏疏,是我國古代社會臣工向帝王上呈的一種文書形式。
這種上行公文是古代朝廷最為常見的一種應用文體。奏議在我國古代夏朝時期就已萌芽,自商周時期就有追溯。
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能證明商朝就有了奏議這一類型的文書。公文集《尚書》中所記載的誥中,有一部分文章便是奏議的雛形。
《周禮》所說:“凡四方之事書,內使讀之”中的“事書”便是彼時諸侯官員們所向西周帝王上呈的文書。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上呈公文分為“上書”“丁籍”“箴”等類型。秦朝統一六國之后,將公文作了一個統稱,帝王之命稱為“制”,帝王之令稱為“詔”。
臣工向帝王呈公文統稱為“奏”,如此一來,后世便沿用此名稱。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由帝王明文規定的文體,也為后世封建社會做了基本框架。
《周禮》
到了漢朝,在秦朝“奏”的基礎上增添了“章、表、議、疏”四類。
章主要表達臣工對帝王賞賜的謝恩,奏為臣工用來彈劾其他人,表通常用來陳情,議則是臣工用來表達自己的異議。
《文心雕龍》中對奏章奏議是這樣表述的:“秦漢之輔,上書稱奏。”
通過這些描述我們可知,在漢朝時期,帝王對上呈公文做出分類并細化,并且規定了這些分類的作用和功能。除了這幾種文體之外,這一時期還有一些文書,例如書、露布、箋等。
秦漢時期對文書做出了統一分類,確立了我國封建時期公文形式。
有了這些規定和分類,我國古代上呈公文有了規范,開始了法定化的發展道路。秦漢以后各朝各代基本沿襲了秦漢時期的公文體制,只是因為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進行增刪。
奏議屬于實用性非常強的政務文件,除了上文提到了四種內容之外,還有慶賀、舉薦、問安、訴訟等等用途。
《文心雕龍》
奏議在社會和政治方面都擁有非常廣泛的使用范圍,并具有非常濃郁的政治性和功能性。
奏議的功能表現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便是治國方面,這一方面也是奏議的重要內容。
曹丕在《典論》中提出奏議是“經國大業”,據此可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奏議的重要性。
《漢書》中所記載的《論積貯書》為例,這份奏議中結合了漢朝初期農民因被強迫而不得不放棄農業轉投工商業所帶來的政治隱患。
呈此奏議的大臣賈誼認為,積貯糧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并分析了糧食不足所帶來的社會危害。最后,他提出要讓民眾歸于農業,以農為本。
這份奏議中所主張的貯存糧食的重要性與社會問題相結合,其內容詳細獲得了漢文帝的采納。
后來,這份奏議中的觀點被納入政令之中,鞏固了漢朝初期的政權,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更有《罷封建議》《治安策》《諫伐匈奴》等奏議在加強政治穩定、推進軍事發展、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了良性的作用。
這些奏議中的內容被帝王選擇采納,完善封建制度的同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并維護了社會安定,所以“章表奏議”成了治理國家的一種實用性工具。
賈誼·《論積貯書》
封建君主制下的社會,帝王位于最高點,很容易出現專橫、昏庸或暴虐的行為。
這些負面的行為會影響民眾對政權的依賴性,嚴重的可能會令江山顛覆。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不乏直言上疏、憂國憂民之士。
所以在這些時期出現了敢于針砭時弊、規勸帝王的名臣,同時也留下了他們上呈的奏議。
秦漢時期,東方朔上呈《論禁奢倡儉》奏議,提出杜絕奢侈、倡導節儉的觀點,堅決反對漢武帝大興土木。
另有其他奏議分別提出帝王身犯之缺點,如多疑、浪費、昏庸等方面。這些諷諫的內容非常廣泛,除卻批評帝王行為之外,還有對政治制度、社會風氣的批判等。
諍諫的內容牽涉多個方面,內容鋒利透徹,有時還會出現冒死直諫的情況。這些奏議的目的在于勸諫帝王,從而鞏固政權、維護皇室統治和社會發展。
這些奏議內容有的會被帝王采納,有的則會被帝王棄置一旁。但這些奏議在客觀上仍然起到了匡扶帝王、懲惡揚善的作用,在君與臣的身份之間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漢書》
02.漢朝奏議文內容
奏議文與社會興衰和政權統治有著直接關系,不同時期中的政治環境和帝王的作為都會影響奏議文的內容。
一些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將整個漢朝作了區分,分為初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
每個階段中政治環境的變化,可揭示不同時期的奏議文內容主題和當時的政治局勢有著互相促進的規律。
漢初奏議文內容更多地是有關經濟發展的問題,到了中期則與匈奴問題息息相關。至后期時,奏議文內容基本處在外戚專權、陰陽災異等問題上。
基于當時的時代風氣,奏議文中常常出現“依經立義”的現象。
為了強調自己的論點,上呈文書的臣工們經常會將《詩經》《周易》《尚書》等經典中的內容引入文書內容。并且,漢朝奏議文中多次出現“故事”一詞,用來引證前朝范例。
由此可見,前朝的經驗和策略在漢朝時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儒家經典和前朝故事成了漢朝奏議文中兩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雖然東漢時期的奏議文中仍然以這兩點為主要內容,但是所引申的材料和所表達的觀點與西漢不同。
現存的漢朝奏章
東漢中后期的奏議文中,涉及的內容以朝堂腐敗和邊境隱患為主,所以所引申的內容開始發生變化。
整個漢朝,災難和天文異象頻頻發生,除卻旱災和洪澇之外,更有地震、瘟疫、蟲害等現象。
日食、流星等天文現象被古人視作上天的警告,如果災難與異象同時發生,便成了君、臣、民共同擔憂的事情。
在天降災異等同天譴的觀念之下,帝王會因為這些災異而向臣工求諫,從而尋找出現這些異常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因此,臣工們便紛紛上呈有關災異之奏議,多為賑災和祭祀方面,為帝王分憂。因為漢朝時常有災異發生,所以這也成了漢朝奏議文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政治文書和災異相結合,成了兩漢時期奏議文的顯著特點,從這些文書中我們也能夠看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
漢朝墓中突出的奏議文綿帛
這些有關災異的奏議文中,除卻為帝王獻計,更有借災異抨擊政治弊端,批評帝王耽于享樂。更有臣工之間互相攻訐,或牽扯后宮等內容。
災異發生之后,一些帝王也會下詔于朝廷,臣工也會應對帝王的求諫,所以會導致種種問題的發生。
對比祥瑞出現的時期,奏議文的數量和內容比災異出現的時期要少。西漢時期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在位時,有關災異的奏議文增多。
這一現象在后世研究中可以推論在西漢中后期,天降災難導致社會混亂。
這一時期的奏議文中有提到社會上充滿了各種荒誕離奇的事件,更可知這一時期的社會有著怎樣的亂象。
當然,通過對漢朝奏議文的了解,如果圍繞同一種事件,不同臣工所呈的奏議文還是具有差異性的。
如建平二年四月,漢哀帝就發生的災異之事分別詢問揚雄和李尋二人,兩人所上呈的奏議文對災異方面的內容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還有針對同一件事,同一位臣工連續上奏,但每次上奏的內容卻是不同的。
如趙充國就羌族滋擾邊境這件事連續上奏六次,每次漢宣帝都會就此問題提出疑問,下次趙充國上奏便會解答漢宣帝的問題。
這幾篇奏議文中存在諸多細節,這在后世學者研究這一時期邊防治理和民族問題上極有幫助。
漢宣帝畫像
03.漢朝奏議文的藝術價值及對后世的影響
漢朝奏議文整體偏雅致,《文心雕龍注》中解釋:“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
這是因為漢朝被經學所影響,所以奏議文也盡量追求“典雅”的風格。從漢朝初期到東漢末期,奏議文的藝術風格也隨著社會的變動而改變。
戰國時期的奏議文內容盡帶彼時縱橫之氣度,字里行間多有游說的痕跡。到了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推舉《六經》,并招攬大批儒學之士進入朝堂參政。直到東漢中期,奏議文行文多行“典雅”,通篇看來從容不迫。
東漢桓帝時期,外戚勾結宦官干涉朝政,朝堂混亂不堪,整個社會開始動蕩,各地出現反叛之人。
不僅如此,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民生受到負面影響,整個東漢王朝已至強弩之末。在這種混亂之下,加之朝堂昏暗腐敗、結黨營私之事頻起。
臣工士人見此情此景,紛紛上呈奏議文,強烈抨擊朝堂之亂象,任氣而發。
漢哀帝畫像
西漢前期至東漢前期,奏議文文風博雅。到了西漢后期至東漢時期,又從博雅變為質直。
尤其到了東漢末期,奏議文中不再引經據典,而是被率直剛正、直陳己論所取代。
從西漢之初到東漢之末,人們的語言也在發生改變,這種語言的變化也是兩漢文風改變的重要原因之一。東漢時期的奏議文從文風來看,在內容立意、措辭表達上來看,都不及西漢時期。
東漢末期奏議文的語言已經發生改變,不再刻意追求華麗和工整。
那些曾經在奏議文中出現的唯唯諾諾和浮夸套話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便是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論點。
奏議文作為下啟民情上乘帝王意志的載體,蘊含了朝臣士子的思想和謀略,輔佐帝王更好地管理國家。
奏議文中詳細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民情和國情,直接記錄了治理國家的方略,于后世而言,擁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尚書》
在漢朝留存下來的奏議文中,蘊含著極為珍貴的精神價值。
如李云心懷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之情,寫下了《露布上書移副三府》上奏于帝王。其內容中直言不諱地批判了彼時朝堂官位錯亂、讒言充耳、腐敗盛行之亂象。甚至在奏議文中直言“是帝欲不諦乎”,最終惹來殺身之禍。
李云這種不惜舍棄自己性命也要救天下于亂象的高義,影響著后世學子及士人。
兩漢四百余年的歷史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學藝術。這一時期的文學內容影響著后世文學的發展。
漢朝奏議文作為漢朝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的學者們需要在不同視角下深入研究。
雖然在奏議文中也存在著消極的一面,但我們可以在這些奏議文中看到彼時政局和民生。
也可以在這些奏議文中看到直臣和昏君的碰撞,更能看到明君和直臣間的默契和配合。
許多奏議文的上呈解決了許多現實問題,在歷史中的關鍵時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資料出處:
東漢奏議研究
從秦漢奏議探析我國古代奏議類文體之功能
反思與遠望——21世紀以來漢代奏議文研究述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