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縱觀五千年華夏文明史,古代選拔官員的人事制度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從先秦的世襲制,到秦朝的軍功制,從漢朝的察舉制,到隋朝創立的科舉制,都體現了古代中央對于人才選拔任用的探索和嘗試。
其中有一個歷史時期的人事制度,最為歷史學家所詬病,那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從公元3世紀到公元6世紀,九品中正制盛行了五個朝代,前后近300年的時間。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內容,就是以門第出身論官位高低,人才的晉升渠道被世家大族一手壟斷,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僵化局面,魏晉南北朝也因此成為古代歷史上最為動蕩的大分裂時期之一。
那么,九品中正制對于人才的劃分,果真是以門第高低作為唯一標準的嗎?
一、“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內容:“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曹丕稱帝建立魏朝之后,由謀士陳群擔綱,頒行“九品中正制”作為新的選官制度。每州、郡內設立一名“中正官”,也就是專門選拔人才的人事職位,且該官員必須由三品以上官吏擔任。
根據出身、德行和才能的不同,中正官將所有的文人士大夫分成三六九等,分別授予對應的官級和職位。
“九品中正”中的“品”字,起初就是“門第”“出身”的意思,體現了古代人根深蒂固的門閥觀念。上至權傾朝野的二品大員,下至七品縣太爺這樣的芝麻官,都是依據這樣的標準評定而來的。
至于金字塔尖的一品官員,在史料中鮮有記載,一般認為是虛設的頭銜,實際上的最高品第就是正二品。
從秦漢時期開始,“門當戶對”的門第思想就逐漸深入人心,大姓家族往往在一方享有萬民敬仰,從而憑借自己的地位、聲望,獲得更多的權力和利益。
不過在魏晉以前,這種思想還僅僅停留在一種官場潛規則,并沒有白紙黑字地寫進法律條文。曹丕即位后,百官不服人心浮動,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審時度勢出臺了“九品中正制”,目的就是拉攏朝中的“高門”官員,讓他們忠心耿耿地為自己效命。
“正二品”以上官員一律屬于“高門”的范疇,而二品以下則稱為“寒門”。正二品以上官員不僅權勢熏天,甚至手握官員任免的生殺大權,壟斷了“九品中正”這場權力游戲的規則,造成“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盛于西晉,直到隋朝開皇年間才壽終正寢。這項特殊的人事權力制度自曹丕謀士陳群提出后,沿用了三百年整整五個朝代,將中國古代官場的腐朽病態推向了新的高峰。
從那以后,貴族階級正式擁有了一把名正言順的“保護傘”,他們對內聯姻、對外封閉,將已經到手的政治特權世襲罔替,庇蔭子孫后世。
這種逐漸固化的門閥政治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甚至直到今天,相親說媒還免不了問一句對方的戶口、資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官場分成了兩大陣營,一類是出自世族大家的“清官”,一類則是毫無背景,全憑自己本事躋身政壇的“濁官”。
諷刺的是,這里的“清官”與包拯、海瑞那樣的青天大老爺毫無關系,反倒大多都是中飽私囊、無德無才的貪官污吏,反倒“濁官”一派才是真正為民做主的中流砥柱。
二、“九品中正制”的成因:
《三國·魏志·陳群傳》記載,九品中正制誕生于咸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此時魏武帝曹操尚未去世。但在創立之初,這一制度選拔人才的依據還不是血統出身,而是才能德行的優劣。
在此之前,兩漢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主要以道德是否高尚為主。然而到了東漢年間,天下大亂,察舉制的不足之處日益凸顯。
人們慢慢意識到,一個人的品德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看出來的,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考量觀察才能見真章,也就是所謂的“日久見人心”。
于是乎,全國各地的鄉野間逐漸流行起一種名士品評、褒貶人才的風潮,最火的時候,甚至能夠左右朝廷對人才的選舉任免。
名士當中有一些人,批評人物的時候總是恰到好處,被當時的老百姓奉為偶像,只要他們說誰不好,話一出口就成定論。如此一來,朝廷的用人權力遭到一些別用有心之人的嚴重干涉,對加強中央集權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所以從統治者的角度考慮,察舉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這就是“九品中正制”誕生最初的動因。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說曹操功成名就以后,曾要求名士許劭給自己寫一則評語,許劭言道:“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個故事未必符合史實,但足以見得在曹魏時期,鄉野名士的評價有多么受重視,即便是權傾天下的曹操,想出名也得請他們捧場。
這些名士大都出自名門望族,也就是世族的代言人,久而久之,名士和大族互為表里,逐漸壟斷了朝廷的人才選拔。
東漢末年,宦官把持朝政,外戚結黨專權,整個社會充斥著黑暗與腐敗,像這樣的鄉議品評,多多少少還帶有傳達民意、激揚正氣的作用。
然而到了三分天下之時,各割據政權紛紛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第一要務,天天搬弄是非教唆百姓的名士集團,自然就成為了統治者的眼中釘、肉中刺。
西漢創立察舉制的另一個初衷,是基于儒家道德中的倫理秩序。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仁”是一個人與生俱來最基本的品德,只有“克己復禮為仁”,才能教給他其他的知識。
秦漢兩朝的帝王為了鞏固政權,大都將儒家思想奉為治國大道,這就是察舉制出現的歷史背景。然而,到了魏晉時期,人們不再將品行作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
從東漢三國開始,經年累月的兼并戰爭造成頻繁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兩漢時盛行的鄉議品評無法執行,于是便誕生了一種權宜之計,各鄉評選出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作為品評人,在吏部選拔人才時負責舉薦,以便于朝廷對于文人士子的考察。為了進一步控制輿論、加強中央集權,后來朝廷對此職位進行直接任命。
三、“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中正官壟斷人事權勢熏天,朝野間烏煙瘴氣百弊叢生
九品中正制剛剛出臺的時候,確實在維護政權穩定方面收獲了明顯的成效,最大的獲益者也就是世族大家們,無不對其交口稱贊,齊聲高呼天子圣明,自然對統治者更加忠心耿耿。
然而,隨著社會環境和世道人心的變化,九品中正制一味追求門第的弊端逐漸顯現。公元284年,尚書左仆射劉毅成為第一個公開抨擊該制度的人,認為其是非不分、賢愚不明,不再適用于國家的發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約束,掌管人事大權的中正官員權力逐漸膨脹。朝中的當權者想要把權力地位延續給子孫后代,就必須先過中正這一關,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地巴結討好,以求自己的子嗣仕途通達。
出身寒門的普通人更不必說,如果不給中正一點好處,想要謀個稱心如意的官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誰要是一不留神得罪了中正,還可能會受到降職的處分。
上至二品大員,下至文武百官,中央所有重要官員的任免升降,全部都要看中正官的臉色。為了在評第論級的時候多評一等,許多官員無所不用其極,中正官的府門都被踏破了門檻,前來實行賄賂的人每天絡繹不絕。
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中正官一人當家、徇私舞弊的局面愈發嚴重,官場上很快充斥了無德無才的貪污腐敗分子,把朝廷搞得黨派林立、烏煙瘴氣,加劇了政治的腐敗墮落,成為社會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最大障礙。
《晉書》記載,西晉時曾有一位中正官叫做王衍,他不顧旁人的眼光,向朝廷舉薦親兄弟王澄、王敦擔任樞要職位,還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舉賢不避親”。
然而,兩人在官場中的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王成先后歷任雍州和荊州刺史,可在職期間耽于酒色不理政務,最終遭到朝廷彈劾;王敦就更夸張了,竟然擁兵自重,做起皇帝夢來,結果被天子察覺,慘遭極刑。
九品中正制自推出以來,對于漢末察舉制、征辟制造成的腐敗亂象,起到了一定的整肅作用,有效杜絕了朝野內外的朋黨亂象,有力鞏固了中央集權,并從此沿用長達三個世紀,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選官制度,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總結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中央文武百官的榮辱高下,全部取決于中正官一人的愛憎好惡,造成依附權貴者青云直上,安分守己者潦倒困頓的荒唐局面。
其二,中正官一般都是出自世家大族,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此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不僅無法為國家選拔能人賢才,反而阻塞了寒門知識分子入仕晉升的渠道,淪為貴族權力世襲罔替的“保護傘”,魏晉南北朝也因此成為我國古代最動蕩的大分裂時期之一。
結語: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典型的“亂世”之一,魏晉南北朝分裂動蕩的局面,與這三百年間盛行的“九品中正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項制度誕生的時候,處于天下大亂、三國鼎立的戰爭年代,曹丕一方面需要大量人才壯大曹魏勢力,一方面又要維持統治穩定,保住曹操留下的江山,無奈之下行此權宜之計。“九品中正制”與生俱來的諸多弊端,也為其最終走向滅亡埋下了伏筆。
參考:
1、《魏書》
2、《晉書》
3、《太平御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