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經到了4月14號,但關于河北三河招牌換色的后續討論還在繼續,早在4月11號的時候,廊坊市紀委部門都表示已經去了三河調查,但目前看來效率還要加快,因為截止至今官方仍然處于“沉默”的狀態。
4月12號,人民日報發文“強換商戶招牌,當心砸了營商招牌”,引發大家的強烈關注。確實根據當地商戶的反映,在這次因為顏色不符合需要更換招牌需要多了一筆不小的支出,一個不大的招牌從設計到制作到掛牌,有的商戶花了足足2000塊錢才搞定,這對于商戶來說是一次確確實實的支出,同時也因為招牌制作期間,生意受到影響,這部分的損失其實真的是雙重的。所以人民日報說的當心砸了營商環境已經是說的是非常的客氣了啊。
在第一次發文時隔僅僅兩天以后,人民日報在4月14號下午再次針對此事進行發文評論跟蹤報道,三河市這次針對商鋪強制更換招牌的事,應該在執行之前,多聽聽當地群眾的意見,提前了解清楚,更換招牌會對商戶造成那些不好的影響,不能以簡單的行政指令(這次沒有正式文件,只有口頭的通知),強制統一招牌的顏色,這樣的行為明顯就是損害了商家的自主經營權,增加了商戶的經營成本,是對營商環境的一種傷害,不得不說,人民日報這次的評論真的是直接指出其中最大的問題所在啊,也進一步確認了三河市這次的做法真的是非常不妥啊。
同時,還重點談到了城市規劃不能單單只考慮“面子”的問題,不能光看表面是否光鮮亮麗,(實際上改造完效果真一般),而是更加應該幫助這些商鋪和當地的老百姓能夠得到實惠。說句話大實話,就是與其花那么多的心思放在研究顏色上,倒不如多花心思提高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來的更好。
最后也提到大家這次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商戶的招牌為什么一定要拆,有沒有經過合法合規的流程,商鋪更換招牌的費用,到底誰來出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有人出來回答,但很可惜,目前三河方面一直處于“沉默”狀態,大家的關切和關注,至今沒有得到響應。提到了這個事情,必須要給當地老百姓和公眾一個交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這個事情,人民日報已經是連續兩次發文,足以看到上層對于此次事件的重視。
如果當地還是選擇一拖再拖的冷處理方式,這對于三河還有相關單位負責人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城市規劃,不是死要面子,在4月14號,就有其他的相關媒體報道,三河之所以禁止商鋪使用紅藍黑,是因為當地要打造“學院風”和國際化的城市風格,就不知道這是不是人民日報提到了“面子”的問題呢?對于人民日報已經針對這個事情,連續三天兩次的發文,又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