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驅車從蘭州市區駛向中川國際機場,沿途山巒疊翠、綠意盎然,一條綿延60公里的生態廊道躍然眼前。這條被稱為“省門第一道”的重要通道,經過多年持續綠化提升,已從昔日的荒山陡坡蛻變為展示蘭州生態形象的“綠色窗口”,正以滿目蒼翠的面目迎接八方賓朋。
破繭:從黃土裸露到立體“繡”綠
時間回溯至2019年春,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指揮部工程師張建民站在一座破碎山體前眉頭緊鎖。挖掘機在70度陡坡上顫抖著作業,揚起的塵土模糊了視線。“當時這里就像被巨斧劈開,巖體風化嚴重,雨季常發生滑坡。”他輕撫如今已覆蓋三維植被網的坡面回憶。通過掛網客土噴播技術,施工團隊在垂直崖壁上“織”出15厘米厚的生態基層,植入的檸條根系已深入巖縫3米。
要搞綠化,管道先行。如果留意“省門第一道”沿線,你會發現在山上有一道道水管在陽光照射下格外醒目,這是為了綠化而事先行鋪設的上水管道,這些管道被播綠人形象地稱之為“血管”,管徑粗點的為主動脈,細的則為毛細血管。
“省門第一道”連接蘭州主城區與中川機場、蘭州新區,是城市對外開放的門面擔當。然而,受水土流失和工程建設影響,沿線曾遍布裸露陡坡、破碎山體,嚴重制約城市形象提升。近年來,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指揮部以“一年啟動、三年建設、五年見效”為總體思路,因地施策推進生態修復。
為應對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難題,南北兩山穩步推進水利管網、泵站泵房等水利設施的維修改造,實施重點水利項目,加強日常運行管護,加大對泵站運行、焊接管道施工安全、灌溉安全的督促檢查,及時清除安全隱患,灌溉合格率達到92%以上。同時,這些伸展在兩山之上的“血管”,還在特殊天氣和重要節點上,適時組織開展“噴灌降塵”,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助力。
針對蘭州至中川機場高速公路沿線部分造林樹種單一、生態功能退化、綠化效果降低的退化林分,蘭州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
部采取撫育間伐、補植更新等措施,調整和優化樹種結構, 改善林分質量,提升防護功能和景觀質量。同時,科學實施生態修復,選擇刺槐、白榆、云杉、山杏、山毛桃、沙棗、文冠果、檉柳、檸條等鄉土樹種,總結25度以上坡面魚鱗坑整地經驗,推廣一個標準樹穴、一個苗木土球、覆膜集雨等抗旱造林技術,進行喬、灌、草多層次連片栽植復綠。針對零星的獨立山丘、45度以上困難立地區域,在不改變土地性質前提下,通過整理、改變地形,形成緩坡、水平臺等方式進行綠化,提高苗木成活率,提升綠化效果。
織錦:121家單位的綠色接力
今年3月22日,省林草局局長張旭晨帶領相關處室及單位負責同志深入蘭州北山生態建設管護中心北山林場和城關區南北兩山指揮部小溝林管站2個林權單位,實地勘察省林草局包片支持蘭州兩山綠化區域現狀,安排部署工作。這種全民參與的綠化熱潮,源自創新實施的包片共建機制。截至目前,省市包片121家單位中已有82家單位與包片所在縣區聯系對接,認領任務,水利工程、綠化設計方案、苗木準備等前期工作同步展開,進展順利。
本次包片綠化區域主要為蘭州至中川機場高速公路、中通道大道嶺隧道至九州段沿線面山。蘭州至中川機場生態廊道6.21萬畝林地由省市106家單位包片支持,其中省級58家單位包片面積3.87萬畝,市級48家單位包片面積2.34萬畝。任務包括撫育管護6.21萬畝;綠化治理3.6萬畝(造林增綠1.4萬畝、退化林修復2.2萬畝);水利管網維修改造4.8萬畝。綠化治理分三年實施,2025年治理面積1.5萬畝,其中造林增綠0.6萬畝,退化林修復0.9萬畝;水利管網維修改造1.9萬畝。省市單位包片支持兩山綠化治理任務估算投資約1.1億元,造林增綠和退化林修復已納入全市“三北”六期建設任務,擬爭取中央預算資金2690萬元,其余資金由省市包片單位籌集解決。另外,中通道由15家單位包片支持。
對中通道大道嶺隧道至九州段沿線宜林地,堅持水利管網設施配套先行,實施上水造林,探索干旱半干旱造林及灌草植被恢復等增綠模式,重點治理水土流失,加強水源涵養,科學配置樹種,喬灌草結合,營造針闊混交林,不斷增綠擴綠,切實提高林草覆蓋率。已經在南北兩山承包林地的單位,繼續履行管護責任,扎實做好灌溉、施肥、補植、整形修枝、病蟲害防治等撫育管護工作,促進林木良好生長,提升管護成效。新劃分的綠化片區,與原承包單位、林業管理站共同加強林地管護工作,提升林地精細化管理管護水平,推進生態廊道綠化可持續性。
煥新:生態廊道激活城市脈動
晴空萬里,中川機場起降的航班劃過生態廊道上空。從高空俯瞰,這條蜿蜒60公里的綠色動脈,恰似一條長長的翠色綢帶,將生態衛士的汗珠串成獻給黃河的珍珠項鏈。
“沒想到蘭州現在這么漂亮,刻板印象中的蘭州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土蒼蒼的,但從機場往蘭州走的過程中,竟是滿目蒼翠,讓人心曠神怡。”來蘭州游客李女士說。
游客眼中美麗的蘭州離不開林業部門長期以來的付出。今年,蘭州市將打造“省門第一道”綠化示范工程,建立省市聯動共建機制,高位推動,堅持省市單位分區包片、全社會廣泛參與,形成工作合力。制定121家包片單位實施方案,強化技術、苗木、灌溉保障,督促包片單位完成管網改造及退化林修復4000畝,義務植樹補植造林2000畝。堅持科學綠化,喬灌草結合,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借鑒貢井林場“五個一”成功造林模式,選用檸條、檉柳等耐干旱、耐貧瘠、抗風沙的鄉土樹種,因地制宜推廣干旱造林,消除通道沿線禿斑。
登上新建的九州臺觀景平臺遠眺,南北兩山的生態廊道如同給金城戴上翡翠項鏈,為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無盡的魅力與生機。每一片綠葉、每一處景觀都是生態建設者們用心血與汗水書寫的綠色詩篇。
市兩山指揮部指揮長市兩山綠化指揮部指揮郁積鵬定下目標:2025年蘭州至中川機場高速沿線完成退化林修復0.4萬畝,空白斷檔區域完成綠化0.12萬畝,中通道大道嶺隧道至九州段沿線新造林0.15萬畝。2026年蘭州至中川機場高速沿線完成退化林修復0.8萬畝,空白斷檔區域完成綠化0.24萬畝,中通道大道嶺隧道至九州段沿線新造林0.25萬畝。2027年蘭州至中川機場高速沿線完成退化林修復0.8萬畝,空白斷檔區域完成綠化0.24萬畝,中通道大道嶺隧道至九州段沿線新造林0.27萬畝,讓這條生態廊道愈發繁茂蔥郁。在一步步的規劃與實踐中,蘭州正堅定不移地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讓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散發出綠色的芬芳。
■記者手記
驅車駛向中川機場,滿目蒼翠如畫卷舒展。這條昔日的黃土走廊,如今已成生態廊道,向八方賓朋遞出蘭州的綠色名片。巖壁上“織”出的三維植被網、陡坡間蜿蜒的灌溉“血管”,是科技與匠心的碰撞;121家單位的包片共建,是全民綠化的熱忱。從“門面擔當”到“綠色動脈”,蘭州正以生態之筆重塑城市氣質,書寫著高原明珠的新篇章。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譚安麗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