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人的一席話道出其中真相:
一代機和二代機還是相對簡單的機械體,戰機性能主要取決機械加工能力,這方面各國差距不大,所以蘇聯還能跟得上美國。
但到了三代機時情,戰機性能受材料、動力、電子、雷達等多重因素影響,綜合科技和工業實力不如美國的蘇聯的趕不上躺了。
第三代戰斗機F 15與F 16從機身上說與蘇聯并沒有拉開差距,相反蘇27家族的氣動步局遠強于美國。
蘇聯的問題在電子管和集成電路方向上,電子管雖抗干擾能力強,但是涉及小型化的復雜運算就死了。
準確的說,是從F14拉開的差距,F14的總設計師是華裔,而F14是那個年代的天頂星技術,事實上直到80年代,美軍內部海空演習,F15是打不過F14的。
而蘇聯的蘇27,出現比F14晚了10年,除了氣動外形得益于蘇聯的天才數學家搞出來的中央升力體布局領先美國外,其他的所有東西都是落后的。
航電雷達發動機都不如美國,蘇27家族一直到2010年代,在我們手里,才終于全方位反超F15。
另外,對未來戰爭形態預測差異導致美蘇在飛機發展上走向不同方向。
蘇聯的飛機設計是奔著核大戰去的,核大戰約等于無時無刻的emp沖擊,所以蘇聯把電子技術投在電子管上;
美國預測未來還是常規戰爭為主,不需要為核大戰投入太多資源,所以走晶體管路線。
最后證明美國選對了,核大戰至少到現在還沒影,性能更強的晶體管讓美國獲得了巨大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