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新論文為科學家提供了理解災難性事件的突破性工具。物理學家格倫尼斯·法拉爾提出了一個可測試的理論,將超高能宇宙射線與中子星合并產生的磁流出聯系起來,解釋了主要特征并為宇宙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紐約大學物理學家格倫尼斯·法拉爾的一篇新論文為理解宇宙中最劇烈的事件——兩顆中子星合并形成黑洞——提供了一個工具。上圖描繪了兩顆中子星即將相撞的場景。圖片來源: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超高能宇宙射線(UHECR)是宇宙中已知的最高能量粒子,其能量比人造粒子加速器產生的能量高出一百萬倍以上。盡管60多年前就已發現,但科學家們至今仍未對其起源提出完全令人滿意的解釋,也無法涵蓋所有觀測到的數據。
現在,紐約大學物理學家格倫尼斯·法拉爾提出的新理論為超高能宇宙射線的產生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且可測試的模型。
“經過六十年的努力,宇宙中神秘的最高能粒子的起源可能終于被揭開了,”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朱利葉斯·西爾弗、羅莎琳德·S·西爾弗和伊妮德·西爾弗·溫斯洛教授法勒說道。“這一發現為理解宇宙中最劇烈的事件——兩顆中子星合并形成黑洞——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而這一過程產生了許多珍貴或奇異的元素,包括金、鉑、鈾、碘和氙。”
這些圖像展示了最近使用新型超級計算機模型模擬的兩顆中子星的合并過程。顏色越紅,密度越低。綠色和白色的帶狀線代表磁場。繞軌道運行的中子星通過發射引力波迅速損失能量,并在大約三圈(不到8毫秒)后合并。合并過程增強并擾亂了合并后的磁場。黑洞形成,磁場變得更加有序,最終形成能夠支撐噴流的結構,從而驅動短伽馬射線暴。圖片來源:NASA/AEI/ZIB/M. Koppitz 和 L. Rezzolla。
這項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提出超高能宇宙射線在雙中子星合并產生的湍流磁流出物中加速,這些湍流磁流出物在最終黑洞形成之前從合并遺跡中噴涌而出。這一過程同時會產生強大的引力波——其中一些已經被 LIGO-Virgo 合作項目的科學家探測到。
法拉爾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論文首次解釋了超高能宇宙射線的兩個最神秘的特征:超高能宇宙射線的能量與其電荷之間的緊密相關性,以及少數最高能量事件的非凡能量。
Farrar 的分析得出兩個結論,可以為未來的工作提供實驗驗證:
能量最高的超高能宇宙射線源自稀有的“r 過程”元素,例如氙和碲,這促使人們在超高能宇宙射線數據中尋找這樣的成分。
源自超高能宇宙射線碰撞的極高能中微子必然伴隨母中子星合并產生的引力波。
編譯自/ScitechDai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