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文旅宣傳一年做得熱火朝天,卻敵不過一家干果店的“精準收割”。9800元買點枸杞、胎菊?要是沒視頻,誰信?
4月4日,游客燕子和丈夫走進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的一家干果店,挑了點枸杞、胎菊之類的干貨。店不大,裝修也寒磣,怎么看都不像能賣出“天價”的樣子。可到了付款時,9800元的價格像從天而降,直接把人砸懵了。
他們根本沒走出店門,東西都還沒拿,立馬要求退款。但商家死咬“成交即合理”,一口拒絕退錢。最可笑的是,女子原以為胎菊是200元一公斤,結果那定價是——200元一克!換算下來一斤就是10萬元,簡直是用愛馬仕的標貼賣散裝茶。
問題出現了:明碼標價,價格標注沒錯,但商家清楚在玩的是“克價陷阱”。標簽字體小得像腳注,根本沒人能第一眼看清。這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在牟利。游客以為是買一斤,商家默許你誤會,等你掃碼再告訴你:按克算,賴不掉。
本質上,這是把“自愿交易”玩成了“默認收割”。邏輯上滴水不漏,情理上卻毫無人性。這和當年的天價切糕一脈相承,套路沒變,只是換了個“干果皮”。
游客報警了,視頻也錄了,可警察在現場靜默觀戰,全程一句話沒說。出面“協調”的黑衣男子,不像調解員,更像專業話術培訓師,一口一個“自愿”“沒騙你”“你可以不買”。但從頭到尾,就是不肯提“9800”這三個數字,裝作價格不重要,交易才重要。
更離譜的是,他反復強調:這不是網購,別指望七天無理由退貨。明明東西還沒拿走,腳還在柜臺前,硬說已經“成交生效”。在他口中,不認賬的人反倒成了“無理取鬧”。
這種邏輯說白了就是——你不小心掉進我設的坑,那是你自己不長眼。我坑你,但我沒違法,你怪不了我。這不是營銷,這是綁票。
事發后,視頻在網上發酵,輿論爆炸。新疆文旅剛起勢,這種“黑店”一存在,就等于往整個行業潑臟水。
商家反應也快,急忙舉報視頻、聯系撤熱搜,還“象征性”退了3000塊,算作息事寧人。但真正受傷的,不只是錢包,還有對一個地方的信任感。
燕子女士后續出面表示,官方的確介入了,但退款只是部分金額,遠遠談不上“解決”。
關鍵是,類似的商家不止這一家。這不是個案,是模式。背后反映的是地方監管的薄弱,執法的冷漠,以及商家對規則的精準鉆空子。
要說“教訓”,其實消費者早就夠警惕了。但商家一旦掌握了話語權,就能把坑蒙拐騙變成“合理定價”。強盜邏輯換個包裝,就能在大巴扎這種旅游窗口大行其道。
旅游城市不是不能掙錢,但靠誤導掙錢,只能把人越推越遠。9800元的天價干果,不只是坑了一個游客,而是讓一整個行業的口碑打了折。繼續放任,就是默認這種“合法搶劫”的存在。
真想解決問題,就別再拿“明碼標價”當擋箭牌,把規則立起來,把門檻放下去。輿論的關注只是表面修復,真正的清創,還得靠制度的手術刀。別讓個別商家用200元/克的胎菊,把整個新疆旅游的形象一鍋端了。
這是一個不說假話的小博主,溫和吐槽,讓人上頭,喜歡的不妨點個關注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