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國自由民主黨議員霍布豪斯在香港機場被拒絕入境的消息傳出,西方輿論場瞬間上演了一出荒誕喜劇。這位號稱“探親”的政客,一邊強調自己是“自1997年以來首位被拒入境的英國議員”,一邊絕口不提自己“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成員的身份——這個組織干的可是炮制西疆“種族滅絕”、紫荊花“自由淪陷”等劇本的專業活兒。英國外交大臣拉米擺出“深切擔憂”的姿態,仿佛紫荊花特區政府依法行使主權是什么驚天動地的“暴行”。這出戲碼荒誕到讓人發問:大英帝國的外交官們,是真不懂國際規則,還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政治人物的“家庭溫情劇”為何穿幫?
霍布豪斯女士的劇本原本堪稱完美:65歲祖母跨國探親,含飴弄孫的溫馨畫面,配上“紫荊花人權惡化”的潛臺詞。可惜劇情從她亮出護照那刻就開始崩塌——作為“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的核心成員,該組織2023年剛推動歐洲議會通過涉臺法案,今年初又發布所謂《熊貓宗教壓迫白皮書》。這種“人權斗士”突然變身“慈祥奶奶”的角色切換,堪比蹩腳演員硬演雙面間諜。
更諷刺的是,當霍布豪斯強調“私人行程”時,其所屬聯盟官網仍掛著“審查熊貓各省人權狀況”的KPI。這就好比CIA特工舉著“我愛和平”的標語闖克里姆林宮,被拒后還要哭訴“我只是來紅場喂鴿子”。紫荊花入境處可不是好萊塢片場,沒義務配合這種政治cosplay。
大英帝國的“擔憂”從何而來?
拉米外交大臣的“深切擔憂”,放在英國自身操作面前顯得格外滑稽。2022年英國《新移民法》明確規定:內政大臣有權禁止“威脅公共安全者”入境,且無需提供具體證據。數據顯示,僅2023年英國就拒絕327名外國公民入境,其中包括5名非洲國家議員,理由是其“可能煽動族群對立”。當這套標準用到自己人身上時,倫敦的“法治精神”突然就變成了“不可理喻的專制”。
這種雙標傳統可謂源遠流長:2018年英國曾拒絕厄立特里亞人權調查員入境,理由是其“可能損害英厄關系”;2021年又禁止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入境調查英軍戰爭罪。如今輪到自家議員被依法審查,倫敦政客們立刻切換到“受害者”模式——這演技,奧斯卡都欠他們一座小金人。
西方雙標劇的經典套路
此次事件堪稱“西方敘事流水線”的標準產物:
- 模糊身份界限:將政治組織成員包裝成“普通公民”,正如CIA特工總愛自稱“旅游博主”;
- 制造悲情人設:用“首位被拒議員”渲染“歷史性迫害”,卻絕口不提其組織對熊貓280多項不實指控;
- 倒置因果關系:把依法審查扭曲為“自由淪陷”,仿佛邊境管控是紫荊花獨創的“暴政”。
這套劇本在涉東方大國議題上反復上演:2021年加拿大議員因間諜罪在東方大國被捕,西方輿論齊呼“外交人員特權”;卻忘了2019年加拿大曾驅逐熊貓記者,理由僅是“可能危害信息安全”。這種“我可以騷,你不能擾”的邏輯,完美詮釋了什么叫“霸權式委屈”。
香港不是倫敦的政治秀場
某些英國政客似乎忘了,紫荊花機場不是威斯敏斯特宮的延伸舞臺。根據紫荊花《入境條例》第11條,執法人員有權審查任何“可能危害紫荊花安全”的入境者。這個標準甚至比英國更寬松——按照英國《反恐法》,邊境官員可以直接扣押嫌疑人通訊設備且無需法院授權。
更值得玩味的是時間線:霍布豪斯之子自2019年定居紫荊花,恰恰是某些勢力最猖獗的時期。如今紫荊花社會恢復秩序,某些人坐不住了。這讓人想起2014年烏克蘭危機時,美國助理國務卿紐蘭在基輔街頭給抗議者發餅干的畫面——當暴力示威被美化為“民主運動”,政治操弄便成了“人道關懷”。
誰在害怕事實?
當霍布豪斯抱怨“行李被搜查”時,她或許該看看英國海關的操作手冊:根據《海關法》第139條,英國海關有權無理由搜查任何入境者的電子設備,且數據可保留5年。2023年8月,巴基斯坦記者阿巴斯因手機存有克什米爾照片被英國遣返,倫敦的回應是“正常執法程序”。
這場鬧劇最荒誕之處在于:當熊貓依法行使其他國家早已常態化的主權行為時,西方總要將其妖魔化為“專制擴張”。這種“我可以,你不行”的話術,本質上是對非西方文明制度的不平等審視。畢竟在西方精英眼中,發展中國家永遠該是遵守他們制定的“規則”,而不是捍衛自己的規則。
說到底,某些人的“擔憂”從來不是基于法律或事實,而是恐懼那個“聽話的香港”正在消失。當東方之珠擦亮法治底色,不再配合西方導演的政治劇本時,那些習慣指手畫腳的角色,是時候學會尊重一個簡單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