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這個只有7000萬人口、國土面積還不到我國四分之一的"微型國家",卻成了中國電動車企業最新的"淘金地"。
據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車企在泰國的產能將達到驚人的60萬輛,而泰國2024年全國汽車總銷量才57.3萬輛!并且,泰國電動車注冊量從2023年的76,314輛下滑至2024年的70,137輛,同比下降8.1%。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國車企扎堆涌入泰國,是搶占先機還是重蹈20年前摩托車出海的覆轍?
中國電動車VS日系燃油車的泰國爭奪戰
翻開泰國電動車的銷量排行榜,你會發現一張"熟悉的面孔"大合照。比亞迪以38.5%的市場份額穩坐頭把交椅,而名爵、哪吒、長安、埃安、歐拉和五菱等中國品牌也不甘示弱,合力占據了泰國電動車市場約80%的份額。乍一看,這簡直是中國品牌的"勝利大閱兵"!
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到整個泰國汽車市場,畫面就完全不同了。2024年,電動車在泰國汽車市場的占比僅為12.2%,而燃油車市場依然牢牢掌握在日系品牌手中。單是豐田一家,2024年在泰國就售出了22萬輛汽車,占據了泰國乘用車市場38.3%的份額。即使豐田的銷量從2022年的28.27萬輛下滑到如今的22萬輛,但它的地位依然難以撼動。
這就像一場貓鼠游戲——中國電動車品牌正在迅速蠶食電動車細分市場,而日系品牌則憑借多年積累的品牌聲譽和完善的銷售網絡守住了大盤。但隨著中國車企產能的迅速擴張,這場游戲的走向將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摩托車出海的前車之鑒
提到中國車企出海泰國,不得不提起一段令人唏噓的歷史——中國摩托車品牌在東南亞市場的起落。
回到21世紀初,中國摩托車憑借低價優勢大舉進軍東南亞,一度占據了高達80%的市場份額。力帆、宗申、隆鑫等品牌在越南、印尼、泰國等國家風光無限。然而,成也價格戰,敗也價格戰。為了搶占市場,中國摩托車品牌之間展開了慘烈的價格競爭,利潤下降太多,產品質量也因此下滑。
當中國摩托車品牌在價格戰中同歸于盡時,本田、雅馬哈等日系品牌憑借可靠的質量、成熟的金融服務和完善的售后網絡,幾乎沒費什么力氣就奪回了市場。如今,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的份額慘淡,已不足1%。
60萬產能背后的危險博弈
泰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已經白熱化。據泰國《曼谷郵報》報道,2024年初,比亞迪將其入門級車型海豚的售價從80萬泰銖(約15.5萬人民幣)降至65萬泰銖(約12.6萬人民幣)。不甘示弱的長安汽車則推出了售價僅49.9萬泰銖(約9.7萬人民幣)的深藍SL03,創下了同級別電動車的價格新低。
價格戰的結果是市場迅速被激活,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一方面,不少中國品牌已經開始虧本銷售;另一方面,泰國本土品牌如MINE Mobility面臨生存危機,不得不尋求政府補貼才能勉強維持運營。
更令人憂心的是,60萬輛的產能遠遠超過了泰國市場的實際需求。2024年,泰國電動車注冊量僅為7萬多輛,即使按照最樂觀的預測,2025年可能也就達到10萬輛左右。這意味著,要么大部分產能閑置,要么車企將被迫通過更激烈的價格戰來刺激需求,形成惡性循環。
他們為何能統治泰國市場半個世紀?
想搞清楚中國電動車能否在泰國站穩腳跟,我們先了解為什么日本汽車企業可以引領泰國市場。
日本車企進入泰國市場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豐田和本田最早在泰國設立了裝配廠。與單純銷售產品不同,他們采取了"深耕"策略——建立本地研發中心、培訓本地工程師、發展本地供應鏈。經過數十年發展,泰國已成為日系車企在東南亞的生產基地,甚至出口到其他國家。
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泰國是豐田公司在全球最重要的皮卡車生產基地之一,生產的Hilux不僅供應泰國市場,還出口到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地區。豐田在泰國不僅僅銷售汽車,還創造了就業機會,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這使得豐田在泰國擁有了超越單純商業關系的社會影響力。
此外,日系車企還十分注重售后服務和客戶體驗。在泰國的偏遠地區,你都能找到豐田的授權維修點。而且日系車企通常提供長達5-7年的保修期,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泰國市場不是看上去那么簡單
表面上看,泰國是一個開放且歡迎外資的市場,但實際上存在著不少隱形壁壘。
首先是政策風險。泰國政府2022年推出了電動車補貼政策,對售價不超過200萬泰銖的電動車提供最高15萬泰銖的補貼。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電動車銷量。然而,補貼政策將于2025年底到期,新政策尚不明朗,這給市場帶來了不確定性。
其次是文化差異。泰國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極高,尤其是中產階級家庭,他們更愿意購買有口碑的日系車而非價格低廉但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中國車。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的泰國消費者表示,即使中國電動車價格比日系燃油車低20%,他們仍會選擇后者。
第三是基礎設施挑戰。截至2024年底,泰國全國僅有約5,000個公共充電樁,遠低于中國一個中等城市的水平。在曼谷以外的地區,充電設施更是稀缺,這嚴重制約了電動車的普及。
中國車企如何避免覆轍?
面對重重挑戰,中國車企要想在泰國市場站穩腳跟,需要改變策略。
要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過度依賴價格競爭只會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傷害所有參與者。中國車企應該更加注重產品的差異化和用戶體驗,強調電動車的技術優勢和智能特性,而不僅僅是價格優勢。
應該建立本地化生態系統。單純將產品賣到泰國是不夠的,還需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網絡、培訓本地技術人員、發展本地供應鏈。比亞迪已經在泰國設立了研發中心,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去聯合而非競爭。中國車企可以考慮在某些領域展開合作,比如共享充電基礎設施、零部件供應鏈等,避免重復投資和惡性競爭。在泰國,日系車企之間經常共享供應商資源,這種模式值得借鑒。
放眼長遠,穩扎穩打。征服泰國市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投入和耐心等待。目前,多家中國車企已經表示將調整產能計劃,適當放緩擴張步伐,這是理性的做法。
中泰汽車合作的新可能
盡管面臨挑戰,但中國車企在泰國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泰國政府正積極推動"泰國4.0"戰略,希望將國家轉型為創新驅動型經濟體,電動車產業是其中的重點領域。中國車企的技術和資本正好能夠滿足這一需求。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深化為區域內貿易也提供了便利。泰國可以成為中國車企進軍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橋頭堡,輻射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市場。
中泰兩國文化相通,人員往來密切,這為深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和商人到訪泰國,中國品牌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
泰國這個彈丸之地,正在成為中國電動車海外擴張的試驗場。它不僅僅是一個60萬產能的賽道,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的重要一步。無論成功與否,這都將是一段值得銘記的歷程,也將為未來的出海戰略提供寶貴經驗。面對泰國市場,中國車企需要的不僅是勇氣,還有智慧和耐心。畢竟,在商業競爭中,最終勝出的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能夠一直跑下去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