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后,起義部隊雖然獲得勝利,但是整體局勢不太明朗,所以我軍按照原定計劃南撤,打算在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準備再次北伐。
然而,起義部隊在抵達潮汕地區,在這里遭到了國軍重兵圍剿,隨后起義軍在湯坑地區和敵人展開了激戰,一番激戰后,我軍最終戰敗,湯坑戰役的失敗,意味著起義軍南征失敗,關于這場戰役的失敗,肖克上將曾經表示:“湯坑一戰,是南昌起義部隊從勝利到失敗的轉折.”
其實,在湯坑戰役前,張發奎曾經回憶:“葉挺扣押了二十四師七十一團團長歐震與七十團團長古勛銘,一路往廣東撤退途中,這兩位團長都處于拘禁狀態。葉挺原可以殺死歐古二人,但出于同情心,他沒有下手。”
兩人的不穩定,主要是,前有粵軍第10師蔡廷鍇的脫隊,后有第四軍老軍長張發奎(已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追擊,這讓歐震和古勛銘內心出現了變化,兩人出現變化后,葉挺也在第一時間采取行動,奪了兩人的兵權,將兩人調回指揮部,并臨時提拔為副師長,并調回指揮部監視,打算觀察一段時間,看看他們會不會有所改變,期間葉挺有人建議,除掉兩人避免后患,可到最后葉挺還是心軟,并沒有做出這個決定,也正是因為決定,不僅讓歐震在未來的時候走上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湯坑戰役期間,我軍正在和薛岳部打得難分難舍的時候,這時候歐震帶著地下的一千多人,投降了薛岳,導致原本膠著的戰局瞬間崩潰,同時也在20年后,給粟裕造成了巨大麻煩,那么這件事情,究竟怎么回事今天來聊下這個事情。
歐震,廣東曲江人,中學畢業后,曾經當過幾年老師,在這期間由于痛恨軍閥割據導致中國四分五裂,于是他依然放棄了穩定工作進入粵軍講武堂學習,畢業后進入粵軍,歷任排長、連長。
1925年,粵軍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歐震被編入第4軍第12師,在張發奎下面擔任上尉參謀,期間曾經參與兩次東征,由于在東征中表現出色,被任命為營長。
在這之后,歐震參加了北伐,并在征討吳佩孚和孫傳芳的戰斗中有出色發揮,隨后歐震被調到葉挺部擔任71團團長,由于是葉挺下面的團長,所以葉挺和歐震有戰友情,戰友情是無數人一輩子不能忘記的感情,所以一些時候,部到萬不得已不會對自己戰友下手。
葉挺的心軟,歐震必然是感謝,然而在這背后,更多的時候要為自己利益考慮,這層考慮也導致了歐震臨陣投敵,走向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湯坑戰役后,歐震加入了薛岳部很快被任命為教導第一師副師長,之后薛岳加入老將集團,隨后歐震被編入第一集團軍,并在山東執行對張宗昌部掃蕩工作,在者之后奉命駐扎在山東,而后老蔣裁軍,歐震部隊有所縮編,而他也也隨著部隊縮編被任命為陸軍第四師步兵第十旅副旅長。
而這之后,歐震跟隨薛岳參加了第五次圍剿,之后跟隨薛岳追擊紅軍,這期間歐震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將,隨后被授予中將。
抗日戰爭爆發后,歐震參加了淞滬會戰中,淞滬會戰的時候,歐震在看到日寇在杭州灣登陸后,國軍被迫后撤,局勢沒辦法扭轉,在這期間,歐震有感而發寫下了《撤退感寫》七律一首:
湖上風凄曉月殘,長堤遠樹路漫漫。 三軍憤概心頭火,百姓倉皇淚暗彈。 國事已堪長太息,前途莫問幾多難。 犧牲本是男兒志,血不空流骨不寒。后來軍史學家曾經指出其《七律》中"血不空流骨不寒"的豪情,與后來內戰選擇形成鮮明對比。
1938 年任第 4 軍軍長,旋于同年任第 20 集團軍總司令兼 32 軍軍長,次年歐震率部來到長沙,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戰役,在之后的兩次長沙會戰,歐震表現十分出色,老長官薛岳對他越發信任,不斷給予他機會晉升。
抗日戰爭結束的時候,歐震已經是第十集團軍總司令,整編19軍軍長,手握重兵。隨后,擔任綏靖公署主任薛岳將歐震被調到山東戰場,和陳老總和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交鋒。
面對粟裕,歐震壓根不放在眼里,畢竟當年南昌起義的時候,他還是副師長的跟班,拿時候他和自己相差級別不知道有多少個級別,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粟裕多次抓住機會,最終成為了華東野戰軍副司令。
抵達山東后,歐震在陳誠和薛岳的指揮下,率軍從蘇北奔赴魯南,打算在這里會一會粟裕老戰友。
原本按照薛岳的計劃,歐震應該配合李仙洲集團南夾擊華東野戰軍,企圖在魯南戰區擊敗華東野戰軍,同時拿下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臨沂。
面對來勢洶洶的歐震,華東野戰軍本想以少量兵力牽制李仙洲兵團,然后給與歐震沉重一擊,然而歐震十分了解我軍打法,所以他讓所部兵馬齊頭并進左右配合銜接,硬是部給華東野戰軍分割包圍的機會,歐震的辦法慢但是使用。
因為華東野戰軍擅長打運動戰,不擅長正面決戰,所有只有限制了我軍這個優勢,才能讓自己有機會找到華東野戰軍的破綻,從而讓自己給與華東野戰軍致命一擊。
歐震布置,讓我華東野戰軍一時間找不到他的破綻,所以需要盡快找到解決方法,才可以獲得戰役的勝利。
從歐震的布置來看,他算是粟裕的大麻煩,然而粟裕是一位天才級指揮官,所以他很快根據歐震的布置,來了一個聲東擊西,集中力量圍殲李仙洲。
為了能順利完成這項安排,我軍秘密安排主力北上,留下小股兵力和歐震周旋,然后再給歐震一些甜頭,短暫的甜頭讓歐震覺得自己是不是高估了粟裕這位曾經的戰友,隨后歐震順利拿下了臨沂,這讓他很得以,第一時間給徐州和南京發去了捷報。
臨沂戰役的勝利,讓陳誠和薛岳錯誤認為自己把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隨后要求李仙洲火速南下,然而這一舉措,導致了李仙洲在萊蕪戰役慘敗,之前的所謂戰果,瞬間化作浮云。戰地記者記載,歐震得知中計后砸碎茶杯:"竟被當年的炊事兵算計!"
萊蕪戰役的失敗,導致陳誠和薛岳都受到了影響,作為主要一方的歐震受到了老將斥責,在這之后,歐震雖然還手握兵權,但是也變得小心起來,在之后的孟良崮戰役后,歐震擔任兵團司令,可由于過于小心導致他被陳老總和粟裕再一次擊敗,這次失敗后,歐震徹底沒了兵權,轉入重慶陸軍大學特別班第8期受訓。
在這之后,國民黨在三大戰役失敗,接著我軍又順利渡江,國軍的局勢一天不如一天,在這期間歐震被任命為廣州第4編練司令部司令官,同年8月又任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兼廣東省保安司令。
廣州解放后,又跟隨薛岳來到海南,擔任海南防衛副總司令,海南被解放后,歐震逃亡臺灣,在臺灣期間,歐震徹底失去了兵權,先后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植物。
晚年的時候,歐震十分思想故鄉,時常對身邊人說::“歷史鐵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國家和平統一,終將到來。”
1969年2月13日,歐震因肺癌在臺北病逝,終年70歲,安葬于臺北陽明山公墓。去世后歐震被追贈為國民黨陸軍上將,貼身副官回憶:"將軍臨終前盯著廣東地圖,淚水浸濕了枕頭。"
歐震當年為了拯救國家,不惜投筆從戎,在這之后他在參加了北伐戰爭,并立下了功勛,然而在這之后他變成了南昌起義的叛徒,葉挺將軍念在戰友情,并沒有處決歐震,而這也讓他選擇了一條不一樣道路,之后他在抗日戰爭中有出色的發揮,然而在內戰的時候被陳老總和粟裕在山東戰場擊敗。
山東戰場失敗后,歐震基本退出了一線,雖然如此,他的一生也足夠輝煌,畢竟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無數重要時刻。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