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特朗普一邊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一邊又對中國列舉“關稅豁免商品清單”的行為已經足夠好笑了,沒想到居然還有高手。
英國人一邊派遣上將訪問中國,一邊又試圖派遣航母戰斗群跑到中國來示威,媒體甚至還在炒作“一艘英國航母能打兩艘中國航母”,只能說不愧跟美國是共軛父子,行事邏輯都一模一樣。
根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戰斗群,已經計劃于4月22日,攜45型驅逐艦勇敢號,和23型護衛艦、機敏級核潛艇和補給艦,組成一支航母戰斗群駛離母港,前往亞太地區部署。
這一時間節點的高度重合,讓外界對英國的戰略意圖產生強烈聯想。此次訪華是英國軍方高層十年來首次正式對話。拉達金與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劉振立的會談聚焦于“避免軍事誤判”和“維護地區穩定”。
然而,就在會談結束次日,英國國防部高調公布航母部署計劃,其搭載的24架F-35B戰斗機、4000名士兵及挪威、西班牙等12國艦艇組成的聯合艦隊,被英國《每日電訊報》渲染為“足以對抗中國兩艘航母的海上力量”。
為此,英國的《每日電訊報》還特意發布了一篇文章,煞有其事地模擬了中美航母對決。
文章結論認為,如果英國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艦隊若是跑去中國沿海作戰的話,將很容易被我國陸基導彈給摧毀掉。
但如果是在遠海進行航母對決的話,那么中國的遼寧號和山東號這兩艘航母就算聯起手來,也不會是英國一艘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的對手。
理由是航母的戰斗力主要取決于其艦載機的戰斗力,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所搭載的是兩個完整的F-35B中隊,共計24架。
而F-35B是屬于先進的五代機,擁有強大的隱身能力,雷達反射面積很小。
而我國遼寧號所搭載的是24架殲-15艦載戰斗機,還搭載了直-18預警直升機、直-8F反潛直升機、直-9C搜救直升機等。
那么,為什么說它們充其量也只是“咋呼”一下呢?原因很簡單,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在把航母開到中國家門口之前,它們都做出了一個相同的選擇,那就是“先和中國通個氣”。
據英國媒體披露,英國國防參謀長托尼·拉達金對中國進行了“未公開訪問”,他也是近10年來首次訪華的英國國防參謀長。對此,中國國防部予以證實,稱雙方“就加強兩軍交流合作進行溝通”。
但仔細想來,這位英國國防參謀長的“未公開訪問”,怎么看都有幾分“在自家航母接近中國之前,先來主動同中方通個氣,以防解放軍因產生某些‘誤判’而引發軍事糾紛”的味道。
英國海軍實力大不如前
但考慮到英國近年來經濟疲軟,財政壓力巨大,國防預算有限,維持一支現代化海軍艦隊已經捉襟見肘,更不用說跨越半個地球進行“遠征”,這種行為不僅耗費巨額資金,還可能導致國內安全受到威脅,得不償失。
此外,與美國的處境類似,英國雖然有著兩艘航母:“威爾士親王”號和“伊麗莎白女王”號,但二者的狀況都不容樂觀,各種事故頻繁發生,如此窘境之下,再派出一艘派往遙遠的亞太地區,這種行為過于冒險。
更何況,英國海軍此次行動可不僅僅是“出趟遠門”這么簡單,還要對中國進行威懾,其軍事實力與其“雄心壯志”嚴重不匹配,更多是一種象征性的展示,而非真正的戰略威脅。
英國的亞太豪賭 英國的亞太戰略有點像一場戲,它既要安撫國內保守派對中國強硬的要求,維持政府的穩定,又要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想在中美競爭中撈點好處,保住自己所謂的“大國地位”。
派航母戰斗群就是這種“兩頭下注”的策略,想在強硬和合作之間找到平衡。 英國高官頻繁訪問中國,想表達合作的意愿,強調避免誤判和維護地區穩定。但與此同時,軍事行動卻在增加,航母戰斗群跑到亞太地區,擺出強硬的姿態。這兩種做法顯得非常矛盾。
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顯示出英國在重要決策上的猶豫,以及想同時與中美兩國保持良好關系,從中獲取利益的投機想法。英國實際上是在貿易和安全之間尋求平衡。就像英國《金融時報》所說的那樣,英國試圖在兩者之間“走鋼絲”。
這條“鋼絲”能否支撐英國實現其目標,還是個不確定的問題。英國能否成功周旋于大國之間,仍然有待觀察。
紙面與現實的差距 英國媒體喜歡說“一艘英國航母可以打贏兩艘中國航母”,好像英國海軍還很厲害,其實這是把寶押在了F-35B隱身戰機上。但現在打仗不是比單件武器,而是比整體作戰能力。
F-35B雖然隱身和能遠距離攻擊,但是航程短、帶的彈藥少,真打起來作用會大打折扣。 更別說英國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本身就有問題,比如傳動軸對不準,能不能順利出遠門都是問題。而且,英國整個航母戰斗群的實力跟中國海軍比起來差太多了。
總之,英國媒體的說法并不靠譜。英國海軍的六艘45型驅逐艦常出故障,可靠性不高,被稱為“趴窩王”。
十二艘23型護衛艦是上世紀90年代的產品,技術顯得比較老舊。英國航母戰斗群缺乏固定翼預警機,這會大大影響信息獲取和指揮。 英國海軍過度依賴美國技術,可能在實際行動中受到限制,難以獨立完成任務。
反觀中國,擁有數量和質量都占優的052D、055型驅逐艦以及054A型護衛艦,組成了強大的航母護衛力量。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在南海的島礁建設、殲-20隱身戰機、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以及“福建艦”的服役,都形成了強大的區域拒止能力,足以應對潛在的挑戰。
地緣政治的博弈 英國航母來到南海,這無疑讓南海的局勢變得更加復雜,也增加了該地區的緊張程度。
中國在南海進行的軍事演習和島礁建設,都明確顯示了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意志。 遼寧艦穿過巴士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這更是中國向外界釋放了一個清晰的戰略信息,表明中國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不容置疑。
東南亞國家對于大國之間的競爭保持高度警惕。新加坡堅持不選邊站隊的策略,馬來西亞則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這些都顯示出該地區國家渴望和平與穩定。 同時,他們也擔憂“印太戰略”可能會導致地區沖突。
英國試圖通過在東南亞地區展示軍事力量來擴大影響力,但這種做法已過時。在當今這個多極化、全球化的時代,武力炫耀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引發不良后果。
“政冷經熱”的雙面策略 英國的對華政策挺復雜,有點“經濟上熱情,政治上冷淡”的味道,感覺既務實又想抓機會。
一方面,英國高官們排隊訪華,從外交大臣到國防參謀長,都去了中國,目的是維持經濟合作,想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市場里賺錢。
另一方面,英國的軍事動作也不少,航母戰斗群跑到亞太地區“亮肌肉”,配合美國,顯得很強硬。這種做法,其實反映出英國脫歐后特別想搞好經濟,但也暴露了它想在大國之間“投機取巧”的心態,希望兩邊都不得罪,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英國想在中美之間找平衡點,但這種投機行為最后可能兩頭都不討好,還會影響它的國際聲譽。
時代在進步,依靠武力威脅別國的“炮艦外交”已經過時。現在是大家互相幫助、共同發展的時代,合作共贏才是正確的選擇。英國航母跑到亞太地區,更像是一場為了給國內保守派看的表演,想在國際上顯示自己的影響力。
然而,這并不能改變這個地區各國實力的對比,英國海軍實力正在減弱也是難以改變的現實。 中國正在地區和平穩定方面扮演著日益關鍵的角色。 英國如果采取冒險的戰略,最終可能只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行動,只會加劇地區的緊張氣氛。
這種做法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損害英國自身的利益,可謂得不償失。 英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行動和外交策略引發關注,人們想知道:英國的這一系列舉動,究竟是為了自己的好處,還是被其他大國利用,變成了大國競爭中的一枚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