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窮養”不知道什么時候成了很多人口中常常常出現的詞。
孩子要去看演唱會,父母拒絕,被批中國式窮養。
孩子每個月要買500塊的衣服,父母拒絕,被批中國式窮養。
孩子要錢出去看世界,父母拒絕,被批中國式窮養。
孩子要買200元護膚品,父母拒絕,也被批中國式窮養。
這哪里是“中國式窮養”,這是發明了這個詞,讓年輕人反過來PUA父母的。
中國父母還不夠累嗎?
孩子沒結婚的時候,要錢父母不給,父母就被貼上“中國式窮養”的標簽。
孩子結婚以后,父母拿不出錢貼補,就得貼上“中國式自私父母”,亦或者是“中國式窮父母”。
在這些人眼中,父母就得是無條件供養子女,子女成家以前,父母好吃好喝供著,要讓孩子跟得上主流,擁有好的物質條件。
子女成家以后,父母還得供著,供著子女的生活費,供著子女的孩子,掐滅所有的個人想法,搭人搭力搭錢,總之就是,父母的命就不是命。
但凡父母拿不出錢給孩子,就是不配生孩子。
但凡父母老年了,想要過自己的生活了,就是對子女的不負責,就是自私。
這難道不是對父母的PUA嗎?
動不動就加上“中國式”,真的那么了解中國式嗎?
父母就不該有自己的生活嗎?
我也是年輕人,經常跟同齡人打交道,大家都處在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
有一些人的想法就很危險:我自己就是要過得舒心,父母就是要幫我解決問題。
如何才能解決問題呢?
父母幫忙照顧孩子、照顧家務,搭人搭錢,還不能話多。
每次都想弱弱的問一句,那父母也是人,父母也有想法,父母也想著輕松點生活,憑什么父母一定要委屈自己,去幫你解決問題呢?
之所以沒問,因為我知道,問出來就會有一系列回懟:他們不幫解決問題,我要他們干什么!他們現在不幫忙,以后老了也別指望我……
聽得渾身打顫,這像話嗎?
哪個國家的父母像中國的父母這樣付出?
動不動就“中國式”父母如何如何,中國式父母不是貶義詞,是褒義詞,因為沒有一個國家的父母,像中國的父母這樣付出吧。
全身心都撲在子女身上,很多父母真的沒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完全是圍繞著子女轉。
甚至就連子女結婚了,都一門心思撲在子女身上。
我覺得父母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不應該再去PUA他們,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生活。
父母們倒也不是無辜的,教出不合格子女,子女非但不感恩養育之恩,還反過來批評父母沒有給他們提供好的生活,這說明父母本身就是投入太多了,對孩子太過嬌慣了。
這是一個子女盛氣凌人、父母低聲下氣的時代。
這是一個病態的時代。
就是因為從小太過疼愛、嬌慣了,太過保護子女了,才有了現在的站在父母敵對方的子女。
中國的父母,是時候狠點心,早點放手了。
正確的家庭教育
中國的父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大多數),好的東西留給子女,子女的生活總體優于父母。
具體到點滴日常,比如日常飲食,孩子的是最好的,理由是孩子在長身體,孩子的東西大人不能吃。
久而久之,子女就會覺得在家庭中,自己是高于父母的。
有了這樣的基礎,那子女逐漸成長起來,要求越來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反過來批判父母不配生孩子。
此時在子女內心是,我就要隨大流,別人有什么我就有什么,別人用1000元的化妝品,我用200元的,過分嗎?
是啊,不過分,可是父母沒這個閑錢,你還這么要求,不過分嗎?
過分,可是這種過分是如何形成的呢?
他們之所以不覺得自己過分,是因為從小就是這樣被對待的,價值觀形成了,自然不覺得自己過分。
所以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從家庭教育入手。
孩子上幼兒園以后,一天天長大,各方面能力都在上漲,家長是時候調整方法了,不要再讓孩子處處優于父母了,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家庭的成員,自己與父母站在一條線上”,這很重要。
如果不能保證父母也能吃到某個食物,那就不要買給孩子一個人。
從小就培育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平等對待孩子,既要尊重孩子,又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高于父母。
父母和子女是長期拉扯的一個過程,只有小時候教育到位,才能避免未來的很多不必要的、形成就無法解決的矛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