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藻井尚未被盜賣的萬佛閣 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歷史照片
北京的春天總是“咣當”一下便到來了,今年的春天來得尤其猝不及防,冷熱交替間,迎春、玉蘭、海棠爭先在枝頭炸開,仿佛怕錯過了花期。
古都花期短,賞花最不能錯過的,便是智化寺的梨花。古人用梨花喻雪,也用雪喻梨花。梨花枝上層層雪,智化寺院內,不用千樹萬樹,僅一樹盛大的花事,就能驚艷整個京城,被網紅們譽為“京城梨花頂流天花板”。
智化寺是明代古剎,但梨樹卻是新中國成立后新栽的。作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的梨樹被悉心呵護多年,這才有了梨花、海棠與丁香的“三白”呼應。
1930年代藏殿,門前并無今天被稱為“頂流”的梨樹梨花
1930年代所攝智化寺藏殿內的轉輪藏,這是北京僅有的一座明代八角形轉輪藏,時間上稍早于清代所制雍和宮和頤和園的轉輪藏。 香港中文大學館所藏艾術華中國佛寺玻璃版照片
梨花飄落時,人們還能站在樹下,聆聽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智化寺京音樂,它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曲調莊重典雅、傳承嚴謹有序。
賞花之后,步入明代殿堂,這里的雕塑更是以瀟灑流暢的線條,繁復精致的細節,讓人屏息佇立。如今,智化寺是一處匯集了古樂、造像、雕刻、彩繪等傳統文化藝術的寶庫,然而回看民國老照片,這里卻是一派頹敗,盡顯滄桑苦難。
天王殿雕塑,1930年代攝。香港中文大學所藏艾術華中國佛寺玻璃版照片
智化寺由明英宗時期的司禮監太監王振所建,仗著皇上寵信,這家廟多有僭越之處。在建寺之初,占地兩萬多平方米,分東、中、西三路,是北京皇城東部香火甚旺的一座寺院。
有明一代,由于寺院與皇家關系親密,智化寺一直很興盛。到清乾隆時期,由于御史沈廷芳的上書,智化寺石碑上鏟掉了王振的名字,也切斷了與朝廷的微妙聯系。從此,它由盛轉衰,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也正是由于皇帝的忽視,讓智化寺避開了乾隆對古建的改易,完整地保存了明代的建筑風格。
1930年代破敗的智化門
1930年代的智化殿
1930年代的智化殿內景
民國時期,智化寺建筑毀敗,欄楯歪斜,破敗不堪。比這更可怕的是,寺內主持開始販賣廟產,先是把古柏賣給棺材店,后又勾結古董掮客倒賣藻井、天花彩畫。
智化寺萬佛閣藻井被美國人勞倫斯·西克曼購買,成了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中,水月觀音頭頂上的那片天。智化殿藻井則被霍雷斯·杰恩購買,現藏于費城藝術博物館。
1930年代被盜后的萬佛閣藻井中心層 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歷史照片
1930年代被盜后的萬佛閣藻井中心層 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歷史照片
1931年,劉敦楨以南京中央大學建筑系主任的身份來北平調查古物,聽說智化寺里有國寶級的藻井,第一站就趕到這兒,奈何藻井已經被盜賣,無緣相見。寺里的主持普遠和尚羞于說出真相,直到1987年,經過多方面的了解,才弄清楚了藻井被變賣的過程。
三座藻井僅剩一座,文物流失讓人心疼。劉敦楨和其團隊對智化寺開展了初步調查,特別對如來殿進行了詳細地測繪,當時梁思成、劉南策等人都曾參與。
次年秋天,劉敦楨完成了《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一文,發表于《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三期,該文為智化寺保留了大量的珍貴資料,也讓專家學者們認識到了智化寺的價值。
劉敦楨可謂獨具慧眼,《營造法式》是宋朝的建筑規范,明朝的工匠們沒傳下什么文字,只有靠建筑替他們發聲了。
1930年代的萬佛閣外景
1930年代的萬佛閣內景
1930年代的萬佛閣內景
文/楊薇
供圖/楊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