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殷墟聞名于世的河南安陽,如今有兩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一家是中國文字博物館,另一家是安陽博物館。
距離安陽博物館直線距離不到7公里的殷墟博物館居然不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事實如此,因為去年新館開放的殷墟博物館,需要再等兩年才能申請一級博物館。
安陽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方歷史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5月 圖據:安陽博物館
安陽博物館建筑面積20000余平方米,展廳面積5000余平方米,現擁有館藏文物10萬余件,包括化石、青銅器、甲骨、玉器、石刻、陶瓷器、貨幣、書畫及近現代文物等類別。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安陽的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陶器、玉器和甲骨文等珍貴文物。除了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殷墟博物館之外,安陽博物館的眾多珍貴文物,也從另一個側面,展示著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的燦爛文明。
壹
上個月,安陽博物館的兩件國家一級文物商“回”紋青銅鐃和“父乙車衢”青銅觚(gū)正式更名完成,其中的“父乙車衢”被更名為“父乙車徙”。
為青銅器定名的歷史,已有一千余年。北宋時期金石學興起,當時的金石學家對于有銘文注明器物名稱的古青銅器,以“自銘優先”的原則對夏商周三代的器物進行分類;對于沒有銘文注明的器物,則以“無名從古”的原則,參考《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儒家經典禮制文獻來確定商周青銅器觚(gū)、爵、斝(jiǎ)、卣(yǒu)、瓿(bù)的類名。確定類名之后,在采用類名綴加器物銘文、器形或紋飾特征的方法對器物最終定名,使每一件器物都有自己的專用名。
“父乙車衢”青銅觚,就是因其圈足內側鑄造有銘文“父乙車衢”而得名的。銘文中的“車衢”,推測為商代某一族名;父乙,指名為“乙”的父輩。根據最新研究,“衢”字應為“徙”字。因此“父乙車徙”,就是車徙族人為名叫“乙”的父輩所制作的青銅觚。
安陽博物館藏“父乙車徙”青銅觚。尺寸:口徑20.5cm、腹徑5.25 cm、高37cm 圖據:視覺中國
這件青銅觚上世紀五十年代出土于殷墟遺址,但1958年其被移交給安陽博物館時,器物毀壞程度非常嚴重,以致很難確定其種類。專家推測,這可能是因為“毀物葬”所致,即在器物入土前故意毀壞。
觚,是禮器中飲酒的器具。在殷墟商代墓葬中,觚與爵的組合幾乎是所有商代貴族墓的標配,也充分印證了“殷人嗜酒”的歷史記載。青銅觚始見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中晚期,西周以后就逐漸消失。而這件青銅觚高達37厘米,因此并非日常使用的飲酒器,而是用于祭祀的禮器。
這件“父乙車徙”青銅觚,器身有四道對稱的扉棱延伸至口沿外。這種具有四條通體扉棱的觚,往往在規格極高的商王室成員墓和高級貴族墓中才會出現。而當這些人去世后下葬時,為了防止盜墓者甚至是鬼神再使用該器物,往往會故意毀壞后再置于墓室之中跟墓主一起下葬。殷墟許多商代墓葬中的青銅禮器都遭到嚴重毀損,且有明顯是刻意毀壞隨葬的痕跡。不過經過文物專家的修復后,這件“父乙車徙”青銅觚如今已基本恢復原貌。
跟觚相比,鼎的使用時間就長得多了,基本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鼎是用來烹煮和盛放肉類的食器,大致相當于現在的鍋,即是貴族宴饗祭祀最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成為了權力的標志。鼎大致有圓鼎和方鼎兩種:圓鼎兩耳三足,方鼎兩耳四足。
安陽博物館藏獸面紋青銅鼎。尺寸:口徑17.1cm、腹圍46.97cm、高23cm 圖據:視覺中國
而安陽博物館的這件獸面紋青銅鼎并非來自殷墟,而是1964年在安陽北郊三家莊平整土地時于一個地下窖穴中發現。經鑒定,它屬于商代中期的錐足青銅鼎:相對于鄭州二里崗早商文化的青銅鼎而言,它腹部更淺、錐足更高;相對于晚商殷墟的鼎而言,它的獸面紋又沒有后來那么繁縟復雜。
安陽博物館藏有一千余件青銅器,在晚商青銅器占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件商代中期的青銅鼎就顯得尤為難得。
貳
跟青銅器相比,其實陶器的歷史還要早得多。從1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陶片就是從北至南、每個文明遺址里最常見的文物了。
安陽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黑陶圈足尊,是商代制陶業的精品。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城子崖遺址,這里的文化遺存因此也就定名為龍山文化,而黑陶正是龍山文化的主要特征。
黑陶圈足尊高23cm,底徑14.6cm 圖據:河南省文物局
龍山文化之前的仰韶文化,以紅色為主的彩陶是其主要特征,紅色的出現是陶土里的鐵在高溫下又與空氣接觸、充分氧化所致。而黑陶所呈現的純凈的黑色,卻是在陶器即將燒成之際封閉窯門與煙囪、隔絕空氣使窯內的濃煙熏染陶坯,這樣才能制出外觀黑如漆、亮如鏡又如渾然天成一般的黑陶。
而商代晚期,原始瓷器也已出現。跟這件黑陶圈足尊同樣出自殷墟遺址的,還有一件淡黃釉的原始青瓷罐。
館藏淡黃釉原始青瓷罐,口徑15.7cm,高25.4cm 圖據《殷鄴彰德千古風——安陽博物館》
陶器和瓷器雖然都是以土摶器、以火燒就,但兩者有諸多不同。首先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主要成分為高嶺土的瓷土。其次燒制溫度不同:燒陶器在700~800攝氏度之間,燒瓷器則需要1200攝氏度以上。然后工藝不同:陶器表面通常不用釉,即便用也是低溫釉,而瓷器用高溫釉使其表面更細膩而有光澤。最后質地不同:陶器吸水而不透光,敲擊聲低啞沉悶;瓷器不吸水卻透光,敲擊聲清脆而響亮。
最早的瓷器,誕生于30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此時尚處于原始形態。還要再過長達兩千年,瓷器才會在宋代登上它的巔峰。雖然原始,但這件淡黃釉原始青瓷罐胎骨灰白、質地細膩、叩之有金屬聲,已具備了瓷器的基本特征。
叁
1899年,甲骨文首次為世所知并震驚世界。這些契刻、書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占卜和記事文字,包含有大量信息。而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契刻甲骨實物,來自河南賈湖遺址二期,距今已有8000年的歷史。發展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墟時期,甲骨文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
這件名為“貞侑于祖辛”的牛骨卜辭殘片,取自于牛的右肩胛骨,正面3條卜辭上下排列,中間以兩條界線隔開。上方卜辭為“貞……未……其易……”,中間卜辭為“貞侑于祖辛”,下方疑為“貞惟弘令”?!柏戀в谧嫘痢?,就是卜問:“是否向先王祖辛進行侑祭?”
館藏“貞侑于祖辛”牛骨卜辭殘片,長9.3cm。 圖據《殷鄴彰德千古風——安陽博物館》
殘存的寥寥十余字,考古文字學家可以從中得出諸如天氣狀況、先王祭祀以及向某人下達命令等多項內容,信息量之大相當驚人。
而安陽,正是古羑里的所在地。司馬遷《報仁安書》里記述,“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姬昌就是在此整理的《周易》一書。其實上古卜筮經籍除《周易》之外還有《連山易》和《歸藏易》,但后世只能見到托名于周文王的《周易》了?,F存《周易》中,保留了許多商代的事件和人物,如“帝乙歸妹”等,而殷墟甲骨文中的“貞”“旅”等字也在今本《周易》中時常出現。正是這些甲骨文字,造就了如今存留于世的最古老經籍。
而甲骨文經歷金文、篆隸和行草的演變后,逐漸變成今天最為常見的楷書字體。安陽博物館館藏一級文物北齊薛脩義墓志及蓋,就兼具史料價值和書法價值。
墓志呈方形,一盒兩件。墓志記載了薛脩義主要生平事跡 圖據:安陽博物館
據史料《北齊書》和《北史》記載,薛脩義歷經北魏、東魏、北齊三個朝代,官拜汾陰縣侯、大都督、太子太保等職。墓志記載:“少閑八陣之圖,早通六韜之術,在家為孝,筍發寒林,臨邊為勇,泉飛山石,有仁有智,如珪如璋,惠以養民,忠以憂國。才為梁棟,器成瑚璉。”可見其文韜武略,治國之才能,故為后人傳誦。而文字與墓志互有異同,可資互?;パa,例如墓志所載“天保五年(554年)十二月安厝于鄴城之西南”,以往就于史無載。
從書法角度而言,墓志字體雖為楷書,但撇捺之間的隸書意尚足,用字還存留有篆書的痕跡,起收方折,用筆厚重,盡顯北朝質樸雄強的風貌,但結體已非常接近隋唐楷書。
安陽博物館藏北周薛脩義墓志(拓片局部)
館藏同一時期的北齊宇文長墓志,風格幾乎如出一轍。
安陽博物館藏北周宇文長墓志(拓片局部)
去安陽的人,幾乎很難不會被殷墟博物館所吸引。但知名度不及殷墟博物館的安陽博物館,其實館藏文物也大有可觀之處。
畢竟,它所在的地方不僅是殷墟所在地,更是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多個政權的都城。三千多年來的悠悠歷史,如今都在一件一件的文物中徐徐道來。
文/啟凌 編輯 蘇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