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兩彈一星”工程進入倒計時,張愛萍來到導彈基地進行視察。
中途,他突然發現了幾名“奇怪”的戰士。等過去確定幾人的身份后,他突然大發雷霆,并表示:讓基地司令來講清楚!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這幾名戰士究竟是什么身份?
臨危受命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于中蘇關系逐漸降溫,我軍需要蘇聯援助制造核武器的工程也被迫終止。
蘇方從我國撤走了所有專家和技術圖紙,并斷掉了一切設備和原料的供應。
也就是說,若是再繼續搞下去,我軍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不僅需要花費大量資金,還要面臨人才緊缺、技術不成熟等一系列困難。
當時有很多人建議先暫停工程,畢竟國家還在建設時期,哪里都需要用錢,總不能將僅有的資源浪費在一個不確定的項目上。
中央領導們也非常猶豫,究竟要不要放棄呢?
就在這一關鍵時刻,時任外交部長的陳毅發了話,他表示,我們就算是“當掉褲子”也要搞出原子彈!
如今新中國就像一個剛學會蹣跚走路的嬰兒,國內外皆有虎視眈眈的目光,那些不懷好意的人也無時無刻不想抑制這個小嬰兒的成長。
我國只有造出原子彈,才能避免外來的威脅,才能保護自身。所以不管再艱難,我國也要造出自己的核武器。
中央在慎重考慮后,決定將這份重任交給張愛萍。彼時的張將軍正擔任副總參謀長,分管國防工業以及國防科技工作。
然而,一開始得知這份任命時,張愛萍還是有些顧慮的。他對陳老總說,原子彈他根本不知道長啥樣,只見過雞蛋、鴨蛋以及山藥蛋。
但陳老總對他的能力卻非常信任,直接擺擺手說,哪個一出生就什么都會?不懂,就去學。
見中央的決心已定,張愛萍自然也再無二話,當即就接下了這份沉重又神圣的使命。
此后的日子里,他便像一個剛入學的學生,到處虛心求教,刻苦鉆研。為了弄懂核物理的知識,他直接敲響核科學家朱光亞的辦公室。
見到這么大的首長親自登門,朱光亞有些緊張,當即就要拿出自己的工作筆記進行匯報。
張愛萍卻立即制止他道,自己是來學習的,不是來聽匯報的。
就這樣,張愛萍不顧職位高低,幾乎訪遍了所有的基層單位,終于將原子彈的原理搞清楚了。
到了1963年,核武器的研制工作終于到達了關鍵階段。為了方便下一步工作,北京的核研究所決定遷往戈壁灘。
聽到這個消息后,很多人不免有了畏難情緒。
張愛萍得知此事后,便直截了當地告訴眾人:人生在世,有兩條路走,一條是做官,一條是做事。
若是想當官,那就不要跟他走,因為那里只有蒼茫的荒漠,無官可做;若是想做事的就跟他走,他們一起去成就一番功在千秋的偉業。
聽了他的話后,不管是研究人員,還是軍隊干部紛紛收拾好了行囊,跟他踏上了一條無比艱苦的道路。
認真負責的張將軍
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夏天總是最難熬的。大家不僅要忍受身體上的炎熱,還要承受精神上的壓力。
為了讓工作人員們能大膽去做,張愛萍經常鼓勵他們,盡快按照科學的方法去做,成功了算大家的,失敗了他一人承擔。
不過非常欣慰的是,只要有張將軍親自到現場指揮的項目,幾乎沒有失敗過。
有人稱他是“福將”,但張愛萍卻實事求是地表示,自己只是做好了兩步:一步是深入基層,一步是仔細檢查。
每當有重大試驗項目時,不管條件有多么惡劣,張將軍總是會親自到現場檢查,細致到每一個螺絲釘。
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樣進行檢查時,發現顯示器上有一個模糊的陰影。大家都猜測是顯示屏出了問題,但張愛萍卻堅持讓工作人員到發動機里面再檢查一番。
經過仔仔細細地檢查后,眾人才發現,原來不知道是誰落了一根鞋帶在里面。
張愛萍當即就發了火,若是因為這一根鞋帶,實驗就成功不了,那國家投入的那么多資金,工作人員們投入的那么多心血就全都白費了!
從此之后,張愛萍便立下規矩,凡是在這里工作的人員,必須脫掉鞋子才能上崗。
除了對待工作謹慎入微外,對待基層工作者,張愛萍也是關愛有加。
張愛萍的怒火
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工作,張愛萍最擔心的就是大家的身體狀況。
工作不忙時,他總是會到各個單位、各個部隊去視察,檢查一下他們的食宿條件,看他們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
大家也因為有這樣關愛下屬的領導而感到萬分感激。
1964年的夏天,“兩彈一星”工程開始進入倒計時,大家都變得比以前更加忙碌了,張愛萍也開始頻繁地來基地視察。
這天,他在檢查完工作后已經到了午后。忙碌了大半天的他又熱又餓,他隨即便帶著幾名工作人員前往了基地服務社吃飯休息。
等幾人剛坐下,熱騰騰的飯菜便端了上來,工作人員們便也毫不顧忌地大口吃了起來。
結果吃了一會兒,他們發現張愛萍的筷子一直沒有動,反而眼睛一直盯著不遠處的幾個戰士看。
其實在他們進來之前,便發現了那幾名戰士。他們坐在一張空桌前,像是過來吃飯的樣子,張愛萍也就沒有管。
結果,等他們的飯都上了,那幾名戰士還是干巴巴地坐著,時不時地還往他們這個方向瞅一眼。
張愛萍有些奇怪,隨即站起身朝他們走去。幾名戰士雖不認識他,但看他的年紀和氣度也知道他是哪位大首長,于是連忙站起身來向他敬了一禮。
張愛萍也回敬了一禮,然后問他們是不是附近執勤點的戰士。
原來他看到了幾名戰士身上的軍用挎包,所以確定了他們的身份。
由于執勤點沒有車,他們來一次服務社要長途跋涉,走很遠的路,所以要用挎包裝干糧和水。
幾名戰士點點頭,驚訝首長的細致與聰慧。
張愛萍又問他們,有沒有吃飯,一直坐在這里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難。
幾人互相對視了一眼,搖了搖頭,然后將前因后果說了一遍。
原來他們是來自不同執勤點的戰士,今天趕了很遠的路過來購置物資。但不巧的是,服務社的物資全都沒有了,只能找地方休息一會兒。
他們身上的干糧也吃完了,本想在這里吃頓午飯就返回去。結果服務站的人卻說沒有午飯了。
看著幾人風塵仆仆又一臉憔悴的模樣,張愛萍心疼不已,隨后便怒道:讓基地司令過來說清楚!
沒一會兒,基地司令便跑了過來。
張愛萍一見到他便嚴厲地批評道,這里的后勤工作怎么搞的?這些戰士還一個個餓著肚子,怎么晚來的就能吃上飯,這些先來的戰士卻吃不上?
基地司令連忙解釋道,最近來基地的工作人員比較多,物資不夠用了。今天的飯也沒得快,他們最后只給首長留了一份飯。
張愛萍卻依舊生氣地說,后勤工作出現了問題,肯定不是只有一天的事,戰士們的實際問題,必須要馬上給予解決!
隨后他便讓機關食堂為戰士們做飯,并打開了黨委會議室,讓戰士們休息一下再回去。
到了下午,張愛萍又召集各位領導專門開會討論了此事。從解決戰士們的吃飯、休息,到補充他們的日常物資,他都一一做了安排。
幾十年后,有些老兵在回憶起此事時還不禁感嘆道,張將軍真是基層戰士的貼心人,愛兵如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