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這是毛主席在1941年為我軍通信兵的題詞,在戰斗歲月里,無數優秀兒女運用各種科技手段,為民族解放做了重要貢獻,王士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而王士光的情感生活卻很坎坷,他與妻子王新曾是“臥底夫妻”后來假戲真做,1940年,妻子王新犧牲,這對王士光打擊非常大,他拒絕再娶,然而七年之后,“已故”亡妻卻找上門,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7月30日晚,天津淪陷,淪陷后的天津被殘暴的日本侵略者統治,到處彌漫著恐怖的氣息,在這片敵人統治嚴密的淪陷區,天津各界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罷工,破壞敵人軍工生產等抗日斗爭,設法為抗日根據地提供藥品,機械,電訊器材等各種軍用物資,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
為配合八路軍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1937年8月,中共敵后中共敵后河北省委在天津成立,1938年,中共河北省委為了及時與上級黨組織保持聯絡,決定在天津市內建立一個秘密電臺,組織決定讓王士光到天津從事黨的秘密電臺工作。
王士光出身名門,他是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的四哥,1934年,19歲的王士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平燕京大學物理系,翌年,又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無線電工程。受進步書刊和進步學生的影響,王士光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愛國運動,1936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是王家參加革命第一人,成為兄弟姐妹的學習楷模。王光美受其影響,后來奔赴延安,三個妹妹也相繼參加革命。
為了順利地將他“招”來,黨組織還派人去了解王士光的個人情況,婚否,有無對象,有無目標,王士光爽快地回應,他是“三無”,并且表示“要等打敗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再結婚”,得知黨組織需要他從事秘密電臺工作,王士光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這份責任。
考慮到一名單身男子租房居住容易引起懷疑,組織決定派中共地下黨員王新假扮王士光的妻子,掩護并協助王士光展開電臺工作。
王新當時正在天津讀書,是河北女師附中的一名學生,按照原來的計劃,17歲的王新即將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一所分校學習,當接到黨組織派她掩護電臺工作的任務時,她表示堅決服從黨組織的安排,她對要與自己“成家”的陌生丈夫感到非常好奇,于是提出要見一見這位比自己年長6歲的“丈夫”,組織同意了她的請求。
第一次見面,王士光和王新兩個人都有些尷尬,盡管王新特意換上成熟的旗袍,但還是被王士光一眼看破,考慮到王新年齡太小容易引起敵人的懷疑,河北省委選派了一位烈屬潘老太太扮成王士光的母親,在他們房間里,擺了兩張單人床,電臺被偽裝成收音機的樣子。
為了掩護開展電臺工作,王士光化名吳厚和,在天祥市場一家電料行做技師,王新化名黃惠,負責做家庭婦女,向王士光傳達安全信號。
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奮斗目標,使朝夕戰斗生活在一起的兩個年輕人逐漸對彼此產生愛慕之情,一次,王士光持續高燒不能起床,王新日夜精心守護,還代替他完成收發報工作,這讓王士光非常感動,這件事悄然拉近了兩個人的關系。
不久,王士光向王新表白求婚,1938年12月26日,經上級黨組織批準,這對假夫妻結為真正的革命伴侶,此后,王士光和王新一直從事黨的電子通信工作。
1940年前后,王士光被調任晉冀魯豫軍區,王新也有了新的任務被派到了東北。從此兩人輾轉天涯,難通音訊,王士光多次尋找愛妻的消息,可都音訊全無,直到有一天他從別的同志口中得知王新犧牲了,王士光得知后心灰意冷,悲痛欲絕,此后再也不愿娶任何人為妻子。
直到1947年,已故“亡妻”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邊,王士光再次見到妻子顫抖地問:“真的是你嗎?”這一對志同道合的伴侶終于又回到了一起。
新中國成立后,他與中共河北省秘密電臺的這段經歷被拍成了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全國引起極大的反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