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張之洞,是“京師大學堂”的創(chuàng)辦人。而“京師大學堂”其實就是現(xiàn)在無數(shù)學子趨之若鶩的北京大學。
張之洞看似很注重教育,但實際上他連自己的兒子都管教不好。他的孩子中有好幾個都投奔了日本人,其中還有一個做的事情令人厭惡至極……
本朝探花
一般來說,這些有大成就的人,從小就跟別人不一樣,張之洞也不例外。
小時候的張之洞,那也稱得上是神童,五歲上私塾,十三歲就學完了四書五經,甚至還多學一些兵法,幾位老師都夸他聰明。
張之洞年幼時學習的這些“無用書”,卻成了他長大后倚仗的東西。
這之后十三歲的張之洞準備考試,但是他當時跟著父親在貴州。他想考試的話,就必須回到老家去。
為了能趕上考試,張之洞提前出發(fā),終于在開考之前趕回了直隸南皮。不過由于路上浪費了時間,回到老家之后就沒有時間給他休息了。
不過張之洞毫不在意,他對于自己的學問很有自信。雖然張之洞還不到十四歲,但是他身上有著一種特殊的“氣質”。
果不其然,在鄉(xiāng)試中,張之洞隨便一寫就考中了第一名。考中秀才的張之洞并沒有很激動。
兩年后,張之洞又前往順天府參加縣試,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只要能把這種勢頭保持住,他就是一位狀元。
但是在考中舉人之后,張之洞便離開了家鄉(xiāng),他返回了貴州,跟自己的父親一起平定叛亂,幫著父親處理軍務。
之后他就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紀,他又在本地娶了妻,有了第一個兒子。
然而樂極就要生悲,張之洞的父親在此時去世了,他又給自己的父親守孝三年。
這么一來二去,張之洞就已經二十三了。此時的他已經為父親守了三年孝,在安頓好老婆孩子后,決定去參加會試。
雖然張之洞一直很忙碌,沒有時間學習,但是張之洞還是很有信心。
可是等他到了北京才知道,今年的考官居然是他的堂哥張之萬。
為了避嫌,張之洞只能放棄今年的考試。有些無語的張之洞回到南皮老家之后,得到了兩個消息,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朝廷現(xiàn)在急需人才,明年會再舉辦一場科舉考試,也就是開恩科。
壞消息是,明年恩科的主考官還是他哥張之萬,張之洞還是考不了。
沒辦法,張之洞只能硬等了三年,等張之萬不再擔任考官之時,他才參加了會試,此時他已經二十七歲了。
二十七歲的張之洞進京考試,一舉考中一甲第三名。一甲第一名就是我們常說的“狀元”,一甲第三名就是我們常說的“探花”。
雖然時隔這么久才重返考場,但是張之洞卻一點也不緊張,隨手就考中了探花。如果他早些時候來考,這狀元不就是他的了嗎?
重視教育
因為嘗到了科舉考試的甜頭,所以張之洞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甲午海戰(zhàn)之后,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他在那里開始推廣自己的“新式教育”,使得南方人才輩出。
張之洞推廣的“新式教育”非常重要,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
張之洞也是洋務運動的關鍵人物,他在湖廣地區(qū)修建工廠,大力推廣實業(yè)。
但是張之洞發(fā)現(xiàn),中國缺少的就是那種會辦實業(yè)的人。于是張之洞便將“實業(yè)教育”列為新式教育中的一大板塊,只有干實事的人多了,國家才能有機會發(fā)展。
后來張之洞又發(fā)現(xiàn),光有實業(yè)家也不行,如果真的想讓國家富強起來,必須從孩子抓起。
但是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就難了。當時在人們的觀念中,上學其實并不是什么必要的事,其中有兩點原因。
第一點,大部分人都上不起學了,大部分人生下孩子就是為了增加勞動力。
如果讓孩子去上學,那不但沒有增加勞動力,還得花錢供著他,一般的人家可做不到這樣。只有那種不用自己種地的地主,才有機會讓孩子去讀書,大部分的佃農都沒有機會。
第二點,當時的官場環(huán)境非常惡劣,如果家里沒有關系,那么讓孩子上學就是一筆注定會虧本的買賣。
上半天學,根本考不上功名,那不就相當于白上了?就算是孩子拼了命地讀書,上位者的一句話,就能讓一個人乃至一家人的努力灰飛煙滅。
張之洞的實業(yè)教育,就解決了讀書無用的問題。之前的讀書只能用來科舉,而實業(yè)教育則是可以讓人們將腦袋里的知識直接“變現(xiàn)”。
對于人們上不起學這個問題,張之洞又自主創(chuàng)辦了一些學堂,讓孩子們可以不花錢就來讀書。
其中就包括“自強學堂”,也就是現(xiàn)在的武漢大學;還有“農務學堂”,現(xiàn)在的華中農業(yè)大學;還有“湖北工藝學堂”,現(xiàn)在的武漢科技大學;他還在南京創(chuàng)辦了“三江師范學堂”,也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大學。
為了給清政府培養(yǎng)人才,張之洞也是費盡心思。
張之洞創(chuàng)辦了這么多學堂之后,他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老師不夠了。光有學生,沒有老師,那也算不上是學校。
因此,張之洞又將“師范教育”劃為了重點,與“實業(yè)教育”和“國民教育”列為同等重要的教育分支。
張之洞如此重視教育人才,卻忽略了對自己孩子的教育……
失敗的家教
張之洞在六十三歲那年,得了小兒子,高興得不得了。張之洞給這個兒子取名為張仁蠡,并讓他在京師大學堂讀了書。
但是張仁蠡把書都學到胃里去了,腦子里是一點都沒留下,讀了這么多年的學,卻給日本人效力。
雖然他爹也是奴才,但至少沒有投靠日本人。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人發(fā)現(xiàn),中國太大了,想要一口吃掉不太容易。
于是他們就想著慢慢吃,多吃幾口,而他們要吃下的第一口,就是與遼東相連的冀東。
不過日本人并不是直接出兵華東,而是利用了另一個人殷汝耕。
殷汝耕是個去日本留過學的“親日派”,此時的他正擔任冀東薊密地區(qū)專員。
當時的冀東被分為了薊密和灤榆兩個地區(qū),殷汝耕管著薊密,陶尚銘管著另一半。
陶尚銘不愿依附于日本人,就被日本人和殷汝耕聯(lián)手氣走了。然后在日本人的干涉下,殷汝耕接手了他的工作。
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控制著整個冀東的殷汝耕宣布自治,其實就是投靠了日本人,而張仁蠡此時就在殷汝耕手底下工作。
1937年,日本人不打算一步步蠶食了,他們又發(fā)起了戰(zhàn)爭,殷汝耕也就沒用了。
張仁蠡的靠山倒了之后,他又被自己的哥哥張仁樂推薦到了武漢。
他這個哥哥也是給日本人做事的,張仁蠡到武漢去其實也是給日本人干活。后來張仁蠡又從武漢逃回天津,當了天津的市長,這之后張仁蠡甚至還投靠了汪精衛(wèi)的偽政權。
日本人投降之后,張仁蠡被抓了起來,國民黨判其無期徒刑,最后他被關進了北平監(jiān)獄。
1951年,因為重大罪行,在人民的見證下,他被處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