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從小就非常聰明,無論是在沈陽上小學,還是在天津上中學,一直都是學校里第一流的好學生。
但是,周恩來去日本求學期間,其他同學大多數都考上了心儀的學校,周恩來卻兩次考試都落榜了,不得不遺憾回國,這是什么原因呢?
其實,這并不是周恩來學習能力差,而是另有原因。
這從周恩來當年寫的一首詩中就可以看出來——“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這首詩是周恩來在去日本求學前夕寫的,很明確地說出了自己去日本的目的,不是只為了求學而求學,而是為了學習日本的先進經驗,挽救積貧積弱的祖國,即使沒有成功,也不失為英雄之舉。
所以,周恩來去日本的目的是為了尋求救國之道,而不是為了進學校學習那些文化知識。
后來的事也證明了這一點,周恩來雖然先后兩次報考都落榜了,但他并沒有很失望,而是慶幸于自己在日本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迷茫中找到了一線光明的希望。
比如在1918年2月,周恩來看《新青年》雜志,有了一個非常大的收獲,在日記中寫道:“這幾天連著把三卷《新青年》仔細看了一遍,才知道我以前在國內所想的全是大差,毫無一事可以做標準的。我愿意自今以后我的思想、學問、事業,去開一個新紀元才好呢!”
周恩來之前在國內是看過《新青年》雜志的,而且這幾本雜志也是他從國內帶去日本的,但是,他直到這個時候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真理,不得不說,這與他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所想是離不開的。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你身處其中的時候,往往很難看到它的全貌,只有跳出來,才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周恩來就是在日本期間,才真正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的意義。
后來,他在日記中寫道:“二十年華識真理,于今雖晚尚非遲。”
周恩來在回國前,還寫了一首現代詩——
《雨中嵐山》
雨中二次游嵐山,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突見一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
瀟瀟雨,霧蒙濃,一線陽光穿云出,愈見嬌妍。
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嬌妍。
這首詩,就體現了周恩來當時的喜悅心情,借嵐山雨后的景象,抒發了自己找到真理后的輕松喜悅,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首詩,也能感受到他不可遏抑的喜悅心情。
所以,周恩來在日本兩次落榜,對他來說并不是什么遺憾的事,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可以救國救民的真理,已經完成了他來日本的目的。
后來,周恩來又去歐洲留學,也是一樣的做法,他并沒有去哪一所大學深造,而是在歐洲各個國家游歷,考察他們的政治、經濟、社會等等。
比如他在英國時期,正趕上英國煤礦工人大罷工,周恩來就每天去觀察這次罷工的情況,既跟煤礦工人聊天,也向政府人員請教,了解到了這次罷工的全過程,完成了長達35萬字的考察報告。
周恩來后來能在上海指揮幾十萬工人舉行大罷工,就與他在英國的這次考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可以說,正是在歐洲各國的考察,讓周恩來對西方世界和馬列主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是他在任何一所大學里都學不到的。
其實,這不光是周總理的做法,也是毛主席的做法。
毛主席當年在北京大學作過旁聽生,很多人都有過疑問,說毛主席這么博學的人,當年為什么沒有正式考入北大呢?
胡適后來曾經酸溜溜地說過,說以毛主席的水平,是考不上北大的。實際上,毛主席根本就沒有想過要考北大,他的目標是改造社會、救國救民,而不是進入北大研究學問。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考入北大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但是對毛主席來說,這個目標就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對毛主席、周總理這樣的偉人來說,研究學問只是“小道”,救國救民才是“大道”,也是他們的使命!
(參考資料:《解讀周恩來》《毛澤東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