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領域,院長參與臨床查房是職業常態;在高等教育界,校長統籌科研教學屬于通行做法。相對而言,基礎教育領域的管理者則面臨差異化的挑戰。一般而言,中小學校長絕非僅僅是行政管理者,其角色定位至少涵蓋以下三個關鍵維度,即教學領導者、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師發展促進者。然而,事實上,部分校長因未承擔教學任務,正逐漸從“教學引領者”轉變為“行政管理者”,嚴重削弱了校長的教學領導力。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校長是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應經常深入課堂聽課、參與教研、指導教學,努力提高教育教學領導力。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要求校長“建立聽課與評課制度,深入課堂聽課并給予指導。”《普通高中校長專業標準》要求校長“建立健全課程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質量測評、分析與改進機制,定期深入課堂聽課,并對課堂教學進行指導,每學期聽評課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課時數量?!泵绹摹白哒n”模式是校長專業引領的典范:校長通過10-15分鐘的短時課堂巡視,聚焦學生學習狀態,尋找用于反思和對話的可觀察證據,然后運用非評判性反饋,與教師共研改善學生學習的策略,以具體行動進行專業引領。
各地對此也均有具體要求,廣東省對中小學校級領導職稱申報設置硬性指標,規定小學校級領導每周授課不少于4節、初高中校級領導每周不少于2節,且所授課程須納入教育部課程計劃,每年聽課不少于40節。浙江省多數地區要求校長書記每周課時不低于專任教師的1/3。由此可見,讓校長回歸課堂,既是國家政策與教育規律的要求,更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校長出現在教學現場的頻率,往往昭示著教學質量是學校的核心命脈——這種現身說法比任何行政指令都更能讓教師明確專業發展的方向。當校長以學習者的姿態深入課堂,其專注的觀察記錄、專業的教學點評、真誠的對話交流,本身就構成了最鮮活的教學領導力教材。這種基于真實教學場景的專業示范,既能有效激發教師群體的專業自覺,也為構建“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為保障校長回歸課堂,其破局之道,在于構建校長回歸課堂的保障體系。教育行政部門需系統性改革:一是建立高效行政管理系統,推行“校長工作時間白名單”制度,通過合并壓縮行政會議、搭建電子化辦公平臺、規范檢查評估流程等措施,將校長從繁瑣事務中解脫出來;二是優化校長選拔制度,堅持“教育家辦學”導向,從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專業影響力強的優秀教師中選拔校長,使其真正成為“教師的教師”;三是制定科學評估體系,將教學質量與行政管理質量納入整體評估指標,確保校長工作與教育目標保持一致。
讓校長回歸課堂,不僅是對教育初心的堅守,更是破解當前基礎教育困境的關鍵切口。只有從教學現場生長出的領導力,才能使校長既能“看見”教育的微觀問題,又能具備系統解決的宏觀視野,從而重建教育領導者的專業根基,使基礎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真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春天。
本文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基礎教育集團總校長裘建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