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15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姚卓文)今年春季學期伊始,深圳教育再推創新之舉——全市中小學校(幼兒園)全面啟動“美育一件事”實踐活動。這是繼“每天一節體育課”“每周半天計劃”后,深圳教育在“五育并舉”理念下的又一重要探索。這項以“小切口”撬動“大美育”的育人工程,正在重構美育邊界、激活校園文化、重塑教育生態,幫助學生打好人生底色。記者走進多所中小學,記錄這場潤澤心靈的美學啟蒙。
光明區尚美小學“宋詞吟唱”活動讓學生在旋律中領略古典詩詞的韻律美、意境美。
“美”無邊界:跨學科融合撬動“大美育”新格局
“美育不僅是藝術技能的學習,更是審美、情操與心靈的融合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審美觀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深圳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如此定義新時代的美育內涵。在“大美育觀”引領下,深圳正打破傳統美育的邊界,讓美育從“小概念”走向“大格局”,推動美育從單一的藝術課堂走向全學科、全場景的浸潤式教育。
在光明區尚美小學,以“宋韻美學”為核心,構建起跨學科融合的美育課程體系。語文課上,學生改編宋代詩詞并配畫;美術課賞析宋畫宋冠;體育課引入宋代傳統游戲;學生身著宋服、體驗點茶插花,沉浸式感受雅致生活美學。“我們將宋代美學拆解為跨學科課程鏈,讓美育從‘小美育’升華為全學科融合的‘大美育’。”校長謝秀君介紹。這種“四全”(全員、全科、全域、全時)美育模式,正推動美育從“課程任務”轉化為學生的“生命自覺”。一系列融合數學測量、語文賞析、美術創作的跨學科課程,正是“大美育觀”實踐的生動注腳。
學生們從校園寫生課中捕捉自然萬物的靈動之美。
“小事”大美:午休鈴音激活學生審美自覺
“美育的切口可以很小,但意義深遠。”深圳高級中學(集團)南校區的一場“午休鈴音變革”,生動詮釋了這一理念。故事從不久前一封超有愛的信開始,學校有個超細心的同學發現,每天的午休鈴音有點“單調”,不太能幫大家放松下來,開啟元氣滿滿的下午。于是,懷著對校園生活的熱愛,這位同學致信校長建議更換午休鈴音。
學校不僅采納建議,更借此發起“發現美、創造美、成為美”主題活動。音樂科組精選經典曲目,班主任組織學生聆聽鑒賞,全校投票選定新鈴音。“這是一場奇妙的活動,全班在晨光中享受音樂:從激揚的中國樂曲到悠揚婉轉的西方交響樂,深高對美的期待就這樣融入我們這群學子中了。”初一(16)班何昊城說。最終,悠揚的鋼琴曲替代機械鈴聲,午休時光瞬間充滿詩意。這場看似平常的活動,卻意外打開了學生審美的新維度。
“這不僅是鈴聲的改變,更是美育的實踐課堂。”深圳高級中學(集團)副校長李代曉表示,學生通過參與選擇、鑒賞和投票,提升了音樂審美能力,更體會到自身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美育的關鍵不在于讓學生完成多么“高大上”的任務,而在于引導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好事入手,主動申報、主動踐行。這種“小事育人”的模式,正是“美育一件事”的核心:引導學生在日常中堅持做好一件“小而美”的事,培育行動自覺,從而達到內外兼修的效果,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堅實而明亮的底色。
潛移默化:詩詞韻律在每日誦讀中浸潤學生心靈
美育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其“浸潤性”——它不是短期的突擊行為,而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深圳教育在推進“美育一件事”時,特別強調去功利化,注重常態化與長效化,讓美育回歸育人本位。
這種浸潤式美育正在深圳校園里生根發芽。在羅湖區蓮南小學,“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孩子們的吟誦在操場上空回蕩,傳統文化在動靜之間完成現代轉化。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堅持“以詩育美”,每周的升旗儀式上,學校都會舉行詩禮展演,學生們用清脆的童聲誦讀經典詩詞,感受平仄韻律的跳動。“我們正在構建‘以詩育人’的體系,讓學生在每日誦讀中感受傳統文化之美。”蓮南小學負責人表示,學校通過詩教項目,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地浸潤在傳統文化中,實現“以詩啟智、以詩潤美、以詩化人”的育人目標。
校園里,詩詞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是可觸可感的生命律動。通過每日誦讀,學生不僅提升了審美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滋養了文化自覺與人文情懷。深圳教育的美育實踐,正是這種“潤物無聲”的體現。通過長期的、細致入微的浸潤,美育不僅塑造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培養了他們的價值觀念與精神氣質。
來源:深圳特區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