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網訊(記者 葉子 通訊員 鄧丹 梁寧)“老李,趕緊檢查下14號棚的噴頭,這氣溫一個勁兒往上升,濕度千萬得穩住!”4月10日,在嘉魚縣工廠化集中育秧基地,負責人李國平腳步匆匆,穿梭在各個大棚之間,仔細查看水稻苗的生長情況,眼神中滿是關切。
走進大棚,滿目皆是基地替農戶代育的水稻苗,一畦畦、一行行,綠得發亮,鮮嫩欲滴,盎然生機撲面而來。“今年農戶的需求可不少,選的品種五花八門,再生稻就有5個品種,早稻也有兩三個,不同品種就像不同脾氣的孩子,管護方法各有講究!”李國平介紹,目前基地里培育了70畝的早稻和100畝的再生稻,預計移栽面積將達3000畝,豐收的前奏已然奏響。
水稻苗培育,溫度、濕度把控容不得半點馬虎。這幾日氣溫持續攀升,基地人手告急,附近不少村民紛紛前來助力,最忙碌時,務工人數直逼40人,每人每天能掙150至200元,既解了基地燃眉之急,又為鄉親們添了一筆可觀收入。
據悉,相較于農戶單打獨斗式的育秧,集中育秧依托規模化、工廠化運作優勢,充分利用機械化設備與大型育秧設施,大幅節約時間與人力成本,提高種植效率。今年,該基地的水稻育秧成苗率達98%,農藥施用量減少40%,有效保障糧食安全。通過恒溫調控、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應用,生產效率提升60%。
為給育秧技術持續“充電”,李國平專程從孝感請來一位深耕農技領域幾十年的老專家扎根基地,為育秧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把脈問診”。此外,基地還貼心備上機械化種植服務“套餐”,讓農戶全程無憂。
據悉,嘉魚縣工廠化集中育秧基地累計投入建設性與生產性資金900萬元,占地100畝,包括10畝智能溫室連棟大棚、30畝標準化單體大棚、900平方米自動化加工車間及300平方米恒溫育苗車間,配置全自動育苗流水線、智能插秧機等先進農機設備,構建起"育秧工廠+技術培訓+農機服務"的全產業鏈體系,年育秧能力可滿足2萬畝稻田機械化插秧需求。
記者12日獲悉,來自陸溪鎮農戶選種的再生稻新品種——甬優4949已率先達到移栽標準,當日已整齊地插入田中,開啟新一輪成長之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