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條文
【強條】10.1.1母線槽的金屬外殼等外露可導電部分應與保護導體可靠連接,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每段母線槽的金屬外殼間應連接可靠,且母線槽全長與保護導體可靠連接不應少于2處;
2??分支母線槽的金屬外殼末端應與保護導體可靠連接;
3??連接導體的材質、截面積應符合設計要求。
檢查數量:全數檢查。
檢查方法:觀察檢查并用尺量檢查。
一、術語解釋
母線槽:由金屬外殼包裹的導電排系統,用于集中配電和大電流傳輸,常見于高層建筑、工廠等場所。其優勢在于電流容量大(250-6300A)、安裝靈活,但需通過外殼接地保障安全。
外露可導電部分:設備外殼、框架等可能帶電的金屬部件,需通過保護導體(PE線)接地,防止觸電。
保護導體(PE線):用于故障電流導通的低阻抗路徑,通常為黃綠雙色導線或金屬導體。
可靠連接:指采用螺栓鎖緊或專用連接器固定,接觸電阻≤0.1Ω,且連接導體材質、截面積符合設計要求。
二、條文目的
10.1.1條文的核心是確保母線槽金屬外殼與保護導體的可靠連接,其目的在于:
防止觸電風險:若母線槽絕緣失效導致外殼帶電,可靠接地可將故障電流導入大地,觸發保護裝置斷電。
降低火災隱患:避免接觸不良或連接點電阻過大引發局部過熱甚至電弧火災。
保障系統穩定性:通過多點接地減少電磁干擾,提高配電系統可靠性。
防設備損壞:通過PE線快速導通短路電流,觸發斷路器跳閘,避免火災。
系統完整性:確保全段外殼形成連續導電通路,防止局部電位差導致的電弧隱患。
三、為什么
1. "不少于2處接地"的底層邏輯
冗余設計:單點接地失效時(如螺栓松動),第二處接地仍能維持保護功能。
降低接地阻抗:多點接地可減少PE線總阻抗,提高故障電流分流能力。
2. 分支末端接地的必要性
分支末端遠離主干接地極,易積累感應電壓。實測顯示,未接地的分支末端外殼感應電壓可達50V以上,遠超安全限值(≤25V)。
3. 材質與截面積的工程計算
銅導體截面積≥相線50%(如相線為300mm2,PE線需≥150mm2)。
鋁導體因導電率低(僅銅的61%),需增加截面積補償。
四、怎么做
1. 分段連接工藝
使用鍍鋅扁鋼或銅編織帶跨接相鄰段外殼,螺栓扭矩值需達規范要求(如M10螺栓為17.7~22.6N·m)。
示例:某項目采用25×4mm銅帶連接,接觸面涂抹抗氧化膏,實測電阻0.05Ω。
2. 分支末端接地方法
末端箱內設專用接地端子,采用黃綠雙色線引至最近接地干線。
禁止使用母線槽支架作為接地通路(支架鍍鋅層易破損導致高阻抗)
3. 材質與截面積
連接導體需采用銅或鍍鋅鋼材質,截面積需滿足設計要求(通常不低于相線截面積的50%)。
錯誤案例:某工程為降低成本使用鋁芯PE線,未按1.5倍銅線截面積折算,導致接地線過熱熔斷
3. 檢查方法
觀察檢查:確認連接點無銹蝕、松動,螺栓緊固力矩達標(產品標準)。
尺量檢查:測量導體截面積是否符合圖紙要求。
4、驗收紅線:不可妥協的檢查項
(1)全數檢查要點
目測接地標識清晰度,測量連接點間距(直線段≤30m需有接地)。
使用微歐計測試連接電阻(標準≤0.1Ω)。
(2)文件核查
查驗PE線材質證明文件(如銅材純度≥99.9%)。
核對設計變更單(擅自修改接地方式需重新驗算)。
五、常見誤區
誤區1:僅單點接地
風險:單點接地失效時,整段母線槽外殼帶電。
整改:按規范增加接地點,確保全長至少2處可靠連接。
誤區2:忽略分支末端
風險:末端電位累積引發觸電或設備損壞。
整改:強制要求分支末端增設獨立接地線。
誤區3:材質隨意替代
風險:鋁導體易氧化導致電阻增大,截面積不足引發過熱。
整改:嚴格按設計選用銅或鍍鋅鋼,并復核截面積。
4. "外殼已噴塑,無需接地"
錯誤認知:噴塑層絕緣電阻僅2~5MΩ,潮濕環境下可能擊穿,仍須穿透涂層連接。
5. "截面積差不多就行"
血淚教訓:某商場使用35mm2銅線代替設計的50mm2,短路時PE線熔斷引發火災。
六、小結
母線槽是供配電線路主干線,其外露可導電部分均應與保護導體可靠連接,可靠連接是指與保護導體干線直接連接且應采用螺栓鎖緊緊固,是為了一旦母線槽發生漏電可直接導入接地裝置,防止可能出現的人身和設備危害。
需要說明的是:要求母線槽全長不應少于2處與保護導體可靠連接,是在每段金屬母線槽之間已有可靠連接的基礎上提出的,但并非局限于2處,對通過金屬母線分支干線供電的場所,其金屬母線分支干線的外殼也應與保護導體可靠連接,因此從母線全長的概念上講是不少于2處。
對連接導體的材質和截面要求是由設計根據母線槽金屬外殼的不同用途提出的,當母線槽的金屬外殼作為保護接地導體時,其與外部保護導體連接的導體截面還應考慮其承受預期故障電流的大小,因此施工時只要符合設計要求即可。
母線槽接地看似是"小細節",實則是建筑電氣系統的"安全命門"。每增加1處合規接地,可將觸電風險降低76%(IEEE統計數據)。只有深刻理解規范背后的科學原理,才能在施工中真正做到"零隱患交付"。
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凡本公眾號注明“來源”的文章、視頻、圖片等均轉自相關媒體或網絡,轉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其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出處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第一時間刪除。
【若二維碼失效,請添加微信:3120448392 拉進微信群】
如果喜歡,請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