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搭建職校生成為高級技師的階梯
如何吸引更多學生走上成為技能人才之路,并朝著大國工匠的目標穩步邁進?良好的職業前景與廣闊的發展平臺無疑是重中之重。為了鋪就暢通無阻的技術技能人才發展通道,各級各類利好政策不斷出臺。
從2022年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試行)》,將原有的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從五級延伸為八級以來,“新八級工”政策效應的影響,讓職校生們看到了更加光明的前途——通過努力,在專業領域做到精深,他們也可以成為特級技師、首席技師……
本期,我們繼續關注大國工匠培養,深入探討職業院校該如何讓學生真正將政策機遇轉化為成長動能,對職業生涯作出清晰規劃,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持續發展力。
進入高職院校后,天津小伙周維對于自己的未來發展時常感到迷茫。直到今年年初,他看到媒體對國新辦舉行的“技能成才 技能報國”中外記者見面會的報道,會上多位世界技能大賽金牌選手分享了他們的成長故事,這讓周維受到強烈震撼:“原來,把一門手藝練到極致如此榮耀!”
那之后,周維開始密切關注大國工匠的成長故事。“比如說高磊,他才27歲,就已經破格晉升為中國冶金科工集團首席技師了。他獲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焊工選拔賽二等獎、2024年內蒙古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焊接項目金牌,是內蒙古最年輕的‘北疆工匠’‘技能大獎’獲得者,并成立了以他本人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
催人奮進的故事讀了不少,周維又產生了新的困惑:“從一名學生到大國工匠,這一路絕非坦途。我該如何做好生涯規劃,不斷提升自己,一步步靠近這個目標?”
這同樣也是擺在職業院校面前的一張考卷。立足技能特點,做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校需要克服哪些現實難題,又該從何發力?
提高生涯規劃能力,突破職業“天花板”
“職業規劃”“生涯教育”,是被大學師生頻繁提及的詞匯。在江蘇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陳鵬看來,做好職業院校學生的生涯教育更為重要。“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職校生的發展體現出更明顯的專業性、階梯性、接續性,每個環節都不能缺失或跨越。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應成為每一位職校生的必修課。”
浙江工業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曉表示,由于職校生培養過程更加突出職業能力和崗位實踐性,所以其職業路徑便較早錨定于特定技術領域,其發展則依賴于“技術精進—崗位適配—等級躍遷”的連續性。例如,“新八級工”制度下的晉升通道,要求職校生精準把握每個階段的技能標準、認證節點與能力缺口,這與高校學生“寬口徑”就業后逐步明確職業方向的發展模式截然不同。所以,相較于高校學生更廣泛的通識教育基礎,職校生職業發展窗口期較短,需要在入行初期就形成清晰的“技能成長地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優化就業創業服務,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對職業院校來說,優化就業創業服務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要扎實提升職校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總督學池云霞坦言,職校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可控性、可預見性,也更為清晰,學生通過提高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制定行動計劃等規劃能力,可以更超前、更精準地規劃個人職業發展。
“制造業升級催生對復合型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職校生不僅要掌握操作技能,還須具備設備智能化改造、工藝流程優化等能力。若缺乏科學的職業規劃,容易陷入‘重復性操作工’困境,錯失向高技能崗位發展的機遇。”劉曉團隊調查發現,具備明確職業規劃的職校生,其技能證書獲取效率提升了40%左右,崗位晉升周期縮短了2~3年。“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是幫助職校生突破職業‘天花板’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其能否在產業變革中實現技術能級躍升。”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學生馮如博深知職業規劃對于職校生的價值與意義。去年,他獲得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金獎、河北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金獎。“參加全國職業規劃大賽的那三個月,我漸漸‘讀懂了’課本里的知識如何應用于實踐,也明白了職業規劃對我們的發展有多重要——它能讓我們少走彎路,以最快速度走向預期目標。”
“學校構建了一支由就業導師、專業導師和企業導師組成的‘三師’指導隊伍,對我們成長成才助力良多。”馮如博介紹,就業導師憑借豐富的職場經驗和對就業市場的敏銳洞察,為學生提供精準的求職策略與職業規劃建議;專業導師立足學科前沿,深挖專業精髓,助力學生夯實專業基礎,提升專業素養;企業導師則帶著企業一線的實戰經驗與最新行業動態走進校園,讓學生提前了解職場規則,熟悉工作流程。
破解結構性矛盾,有效融合職業規劃與專業課程
做好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職業院校還面臨哪些挑戰?
根據調研,劉曉總結出職業院校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面臨的三重結構性矛盾:“第一是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錯位。目前,60%以上的職業院校仍采用通用型規劃課程,未建立與區域重點產業、‘新八級工’標準對接的課程體系,導致規劃指導脫離實際崗位發展路徑。第二是師資能力斷層。目前,我國職業院校80%的教師來源于應屆畢業生,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難以為學生提供基于真實技術場景的職業發展建議。根據我們對某省的調研,僅有23%的職校教師能準確解讀‘新八級工’制度下的技能認證體系。第三是校企協同機制缺失。盡管政策強調產教融合,但企業參與規劃教育的深度不足:僅15%的職校建立了企業導師全程參與的職業規劃機制,學徒制往往難以落地。更關鍵的是,‘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導致職校生在規劃初期就面臨動力損耗。某職校跟蹤數據顯示,入學時明確技術發展路徑的學生占比不足30%,兩年后該比例下降至18%,折射出教育系統未能有效抵御外部環境對職業信念的沖擊。”
池云霞對此表示認同:“職業院校職業規劃課程雖已納入必修課程體系,但主要由思政教育相關人員講授,教師隊伍體系化、專業化程度仍有較大差距。同時,職業規劃與專業課程學習也尚未形成合力。職業生涯規劃是基于專業大類的規劃,是針對行業、企業、崗位的規劃,但目前職業規劃多為理論內容、課堂講解,缺少與專業課程學習的有效融合。”
陳鵬進一步剖析,部分職校將職業規劃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就業教育,多停留在如何提高就業率、提高就業技能等短視行為,尚未從學生終身職業發展、階梯性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進行規劃教育。“這也導致部分職業院校在與企業合作時,不夠重視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比如,一些企業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使用,大國工匠、技能大師手把手指導的力度不足。”
結合產業、企業需求,系統化、全方位指導生涯規劃
受益于學校完善的職業規劃服務體系,金華職業技術大學師范學院畢業生潘怡不僅順利完成學業、考取教師編制,還在導師陪伴下快速度過職業適應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其中的關鍵在于學校為每位學生都設計了成長檔案,從學生入校開始,全程記錄學生學業與能力發展,通過成長檔案,導師們能及早引導學生樹立規劃意識、及時解決學生發展困惑,真正做到‘一生一策’‘一班一策’‘一專業一策’。”該校就業處處長戴艷介紹。
“職業規劃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確實很重要。”劉曉認為,這一體系需做到“三維一體”——第一維度是建立產業需求導向的課程體系,開發與本地產業鏈深度綁定的模塊化課程,將“新八級工”標準拆解為可量化的階段目標。第二維度是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可實施教師企業實踐學分制,專業教師每年應進行累計不少于兩個月的企業研修,同時建立企業技術骨干駐校授課機制。第三維度是構建全周期成長支持系統,從學生入學開始建立數字化職業檔案,整合技能競賽、證書考取、實習表現等多維度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發展建議。
池云霞建議,要分年級、分階段、分層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指導。“同時,應完善行業企業資源深度參與的保障機制。挖掘行業企業先進管理經驗和成功案例,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學生職業成長。按照專業大類將大國工匠、勞動模范、企業技術專家納入職業生涯規劃企業導師庫,形成契合行業企業需求、支撐學生成長成才的發展型生涯咨詢機制。”
陳鵬將轉變對職業規劃教育的理解視為根本之策。“職業院校應從助力學生終身職業發展的長遠立場認識這一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對實習生在專業技能、職業使命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導,提高學生從事技能勞動的職業價值感與榮譽感,引導他們從內心認可技能崗位,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留得住、做得好、有發展、能成功。”
(記者 晉浩天 邱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