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特朗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的一系列操作,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先是氣勢洶洶地宣布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征“對等關稅”,緊接著又突然松口,對部分地區關稅暫緩實施90天。就在這一緊一松之間,賴清德當局的表現,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
特朗普這一次的關稅政策調整,表面上看是在全球貿易格局中重新劃分利益蛋糕,實則暗藏著美國自身經濟和政治的多重考量。美國國內經濟面臨著諸多挑戰,制造業回流的口號喊了多年,卻成效有限。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大棒,迫使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貿易上對美國做出更多讓步,同時吸引企業回到美國本土設廠。然而,這一政策在國際上引發了廣泛的不滿和抵制,眾多國家紛紛采取反制措施,全球貿易局勢瞬間緊張起來。
特朗普(資料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賴清德當局的舉動顯得尤為突兀。面對美國的關稅威脅,賴清德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擔當和策略,反而急匆匆地主動迎合。他提出的一系列應對方案,幾乎都是在單方面向美國讓利。先是表示愿意與美國從“零關稅”開始談判,這一想法簡直是異想天開。要知道,美國對中國臺灣地區加征關稅,本就是為了在貿易逆差問題上向中國臺灣地區施壓,企圖獲取更多經濟利益,怎么可能輕易答應零關稅的提議?賴清德此舉,無疑是在還沒開始談判時,就把自己手中的重要籌碼拱手相讓。
不僅如此,賴清德還宣稱要擴大對美采購,從能源到農產品,再到制造業產品,可謂來者不拒。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臺灣地區對美貿易順差約為750億美元。賴清德的計劃,無異于要讓中國臺灣地區花費巨額資金去購買美國商品,以平衡貿易逆差。可這對于中國臺灣地區本土產業來說,將是沉重的打擊。大量美國農產品進入,本地農民的生計必將受到嚴重影響。中國臺灣地區農產品本就在島內市場占據重要地位,美國農產品憑借價格優勢大量涌入,農民的產品將面臨滯銷困境,“崩盤、失業、滅農”的危機絕非危言聳聽。
特朗普(資料圖)
在投資方面,賴清德也不遺余力地討好美國。他計劃成立跨部門的“美國投資小組”,鼓勵中國臺灣地區企業增加對美投資。臺積電已經宣布在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計劃新建5家先進芯片工廠并設立研發中心,加上此前已承諾在美國建造的3家芯片工廠,臺積電在美國的投資總額高達1650億美元。這一行為已經引發島內諸多擔憂,擔心中國臺灣地區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核心技術和人才會大量外流,導致中國臺灣地區產業空洞化。而賴清德不僅沒有阻止,反而繼續推動更多產業向美國投資,這無疑是在自毀中國臺灣地區經濟的根基。
賴清德的這些舉動,讓他成功“擠進”美國首批談判名單。但這真的是一種榮耀嗎?從實際情況來看,這更像是被美國牽著鼻子走,成為美國在貿易談判中的“提款機”。美國將中國臺灣地區列入首批談判對象,并非是對中國臺灣地區另眼相看,而是因為中國臺灣地區是美國的重要貿易逆差來源地之一。美國想通過與中國臺灣地區的談判,進一步打開中國臺灣地區市場,獲取更多經濟利益,同時也將中國臺灣地區作為在國際政治博弈中的一枚棋子,用來牽制中國大陸。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在面對美國關稅挑釁時的態度和做法,就顯得成熟和穩健得多。中國大陸第一時間表明立場,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同時將16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通過磋商解決貿易分歧。這一系列舉措,既展現了中國維護自身利益的堅定決心,又體現了在國際規則框架內解決問題的理性態度。
特朗普(資料圖)
賴清德當局的“倚美謀獨”策略,在這次關稅事件中徹底暴露了其危害性。臺灣地區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本應依托大陸廣闊的市場和強大的經濟后盾,實現自身經濟的穩定發展。但賴清德卻妄圖通過討好美國,在國際舞臺上尋求所謂的“空間”,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民眾的切身利益,也嚴重破壞了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
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賴清德當局若繼續執迷不悟,一味地迎合美國,最終必將把中國臺灣地區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民眾也逐漸看清了賴清德的真面目,島內對他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