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 4 月 13 日在 ABC 新聞臺明確表示,針對半導體等電子裝置的關稅豁免僅為暫時性質,將在未來一兩個月內正式開征「半導體關稅」。
根據白宮最新政策框架,半導體關稅將單獨設立專門稅目,覆蓋芯片、面板等關鍵產品,旨在迫使相關生產環節向美國本土轉移。這措施與特朗普政府此前實施的「對等關稅」形成互補:一方面豁免智能手機、電腦等終端產品的關稅以緩解消費者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定向加稅推動半導體產業鏈重構。
美國此次調整具有明確指向性。當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高度集中于東亞地區,其中中國臺灣占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份額的 56%,韓國在存儲芯片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東南亞則承擔了 70% 的封裝測試產能。美國政府認為,這種過度依賴使關鍵技術供應鏈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因此必須通過關稅工具實現「去風險化」。
政策實施將產生多維影響。首先,半導體制造環節成本可能顯著上升。根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對芯片征收 50% 關稅將導致美國本土企業采購成本增加 30%-40%,其中依賴亞洲供應鏈的 IDM 廠商(如英特爾、德州儀器)首當其沖。其次,封裝測試環節可能加速向墨西哥、東歐等地區轉移,以規避關稅壁壘。數據顯示,2024 年馬來西亞半導體出口額中 42% 流向美國,新關稅政策可能迫使當地封測企業將產能轉移至美墨邊境。
美國科技巨頭短期內受益于終端產品關稅豁免,蘋果、英偉達等企業股價在政策公布后單日漲幅超過 5%。但半導體設備制造商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美國本土晶圓廠擴產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對華出口受限導致市場萎縮。應用材料公司財報顯示,其 2024 年中國區營收占比已降至 18%,較 2022 年下降 12 個百分點。
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半導體出口占其 GDP 比重超過 15%,美國關稅政策可能導致這些國家失去 30% 以上的對美訂單。為應對沖擊,越南計劃在 2025 年前投資 120 億美元建設本土晶圓廠,馬來西亞則推動「半導體走廊」計劃,吸引英特爾、美光等企業將封裝測試產能轉移至檳城。
中國半導體產業則迎來國產替代機遇。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4 月 11 日發布的「原產地認定規則」明確,集成電路產品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地為準,這政策直接利好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本土代工廠。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成熟制程芯片自給率已提升至 35%,28nm 及以上工藝產能同比增長 42%。
政策實施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首先,美國本土制造業回流面臨結構性障礙。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半導體行業熟練工人缺口達 12 萬人,且培養周期長達 5-7 年。其次,全球供應鏈重構可能導致技術擴散放緩,影響 AI、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的創新進程。最后,關稅政策可能引發貿易伙伴反制,歐盟已啟動對美半導體設備的反補貼調查,韓國則計劃對美實施報復性關稅。
此次關稅調整是美國「芯片法案」的延續與升級。該法案通過 520 億美元補貼吸引臺積電、三星赴美建廠,但截至 2025 年 3 月,實際到位資金不足 30%。關稅政策的疊加效應可能加速企業投資決策,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二期項目已提前至 2025 年 Q3 動工,英特爾俄亥俄晶圓廠產能規劃擴大至每月 10 萬片。
美國通過關稅與補貼雙軌策略重塑供應鏈,中國加速國產替代進程,東南亞尋求產業鏈升級,歐盟則推動「芯片法案」落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