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健全職業發展體系,促進產業工人成長成才;搭建產業工人成長發展平臺,引導更多大學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鼓勵青年選擇技能成才道路,壯大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關鍵是要讓技能型崗位對勞動者產生強烈的職業吸引力。職業發展是勞動者以當前的職業地位為基礎,對職業的未來發展前景以及職業地位流動的實現路徑所形成的期望和規劃。它所涉及的職業地位、發展空間和流動渠道等議題,都是影響職業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是促進產業工人隊伍壯大的關鍵變量。
當前,產業工人職業發展面臨兩大基本問題。一是職業發展空間方面,產業工人在社會職業結構中的位置和職業發展“天花板”都相對較低。從經濟收入看,產業工人比較集中的行業平均收入相對不高;從社會聲望看,輕視技能和勞動的現象仍然存在;從職業晉升看,在企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中,管理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的層級設置比較豐富,工人崗位的等級設置相對較少。二是職業發展通道方面,產業工人的橫向流動和縱向上升有待進一步通暢。橫向流動方面,受評定機制的影響,職業技能資格與專業技術職務之間的橫向轉換存在一定門檻;地區間、行業間、企業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壁壘,影響產業工人知識技能的積累和互認;在技能崗位與管理崗位之間,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雙轉制”模式,限制了產業工人崗位轉型的機會。縱向上升方面,技能和崗位等級的空間相對有限,技能要素參與分配的機制尚不健全,技能等級提升為產業工人帶來的經濟價值相對有限。
產業工人的職業發展,直接關系到技能型崗位的職業吸引力和青年群體的職業選擇。這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多個領域的整體性問題,需要各級工會組織堅持整體性思維,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履行牽頭抓總職責,推進黨政、工會、企業、職工和社會各界協同參與,構建聚焦職業地位提升、職業空間拓展和流動渠道建設的系統化職業發展體系。
第一,把整體職業地位的提升作為促進產業工人職業發展的基礎工程。職業地位提升涉及四個方面:一是提高產業工人整體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重視勞動要素的貢獻和價值,增加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減少與資本、管理、技術等要素在分配上的差距;加強工資分配的宏觀指導,以工資集體協商為抓手,完善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二是推動勞動用工公平化。規范勞動派遣用工形式,限制勞務外包用工,逐步改變現有人事、用工管理上的“多軌制”現象,保障不同行業和崗位的職業平等。三是提高產業工人職業聲望。突出產業工人群體的勞動貢獻,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四是深化產業工人民主參與。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過程中,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為重點,保障產業工人參與到與自身利益和發展相關的重要事項中。
第二,為產業工人縱向成長拓展更多職業發展空間。職業空間的拓展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觀察。在宏觀層面,目前的“新八級工”制度,在一定程度了突破了產業工人的職業“天花板”,延展了產業工人的技能等級體系。當下的任務是在現有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新的技能等級制度并通過立法等形式固定下來,制定相應的評聘標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技術發展狀況和職工隊伍狀況設置合理的評聘比例。在微觀層面,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實施產業工人崗位職級制度,設置層級更加豐富的崗位等級,明確可操作性的評定程序和崗位標準。
產業工人縱向成長還需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即提高技能等級能否帶來相應的崗位和收入變化。激發產業工人不斷鉆研、持續提升知識技能的動力,是保證知識技能的提升能夠帶來崗位晉升和收入增加。技能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和激勵機制必須落到實處,才足以向全社會展示技術技能給勞動者帶來的價值和回報。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強對“金牌工人”“能工巧匠”“創新能手”等優秀產業工人的培養、選樹和宣傳,更有效地發揮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吸引更多勞動者走技能成才道路。
第三,通過完善機制為產業工人橫向流動創造條件。橫向流動是產業工人向其他職業、崗位、部門、企業或地區的社會流動,反映的是產業工人在社會職業結構中所能獲得的發展機會和資源。橫向流動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途徑,它包括兩種基本類型:一類是職業身份的轉變,包括向工程技術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轉變;另一類是職業空間的轉變,包括向不同部門、企業或區域的流動。橫向流動的順暢需要一定的機制支撐。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不同職業序列之間的銜接機制,明確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技術職務、管理職務之間的轉換標準,使符合條件的技術工人能夠進入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行列。二是完善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制定國家資歷框架,推進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促進不同類型學習成果之間的融合共享。三是企業之間技能等級互認及待遇銜接。產業工人技能等級認定要實現“多元統一”的模式,即認定主體可以多元化,包括用人單位、社會培訓評價組織、職業院校等,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推動認定結果的互認和共享,規范技能人才使用標準,為產業工人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流動掃清障礙。
(作者:葉鵬飛 單位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來源丨工人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