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雨生百谷”,谷雨時節,氣溫回暖,雨水豐沛,正是播種移苗、點豆栽瓜的最佳時機。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標志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萬物在雨水的滋潤下蓬勃生長。此時田間地頭一片繁忙,農民們抓住天時播種希望,民間也有“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的諺語,預示著真正的暖春已至,盛夏將至。
谷雨不僅是一個農事節點,更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時節。古人將谷雨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于桑。”浮萍生長、布谷鳥啼鳴、戴勝鳥棲于桑樹,這些物候現象勾勒出暮春的生機畫卷。然而,谷雨雖美,卻也有其獨特的養生禁忌與習俗,牢記“1不誤、2不做、3要吃”,方能順應天時,為入夏打下健康基礎。
一不誤:不誤農時,春耕春種正當時
谷雨是農耕文化的核心節氣之一,此時北方小麥拔節抽穗,南方水稻插秧育苗,農諺有“谷雨前后,種瓜點豆”的說法。“不誤農時”是谷雨的第一要務。古代帝王甚至會在此時舉行“勸農”儀式,鼓勵百姓耕作;現代農村仍保留著“開秧門”“祭倉頡”等習俗,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對普通人而言,“不誤農時”的智慧也可延伸至生活:此時應抓緊時間調理身體,為夏季的炎熱積蓄能量。比如,晨起適當運動以升發陽氣,調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因貪涼熬夜而損耗氣血。
二不做:避寒濕、忌浮躁
谷雨雖暖,但天氣多變,雨水增多導致濕氣加重,此時需特別注意“兩不做”:
1. 不做“寒濕侵襲”之事
谷雨后晝夜溫差仍較大,民間有“春捂秋凍”之說。此時若過早換上夏裝、赤腳踩地、貪食冷飲,容易讓寒濕侵入關節,引發風濕疼痛或腸胃不適。尤其老人、兒童及體弱者,需注意保暖,避免淋雨受涼。
2. 不做“急躁沖動”之人
春夏之交,肝氣旺盛,人易煩躁不安。中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情緒波動過大可能導致肝火上升,出現失眠、頭痛等問題。因此,谷雨時節需保持心境平和,可通過踏青、品茶、聽雨等方式舒緩壓力,避免與人爭執或過度勞累。
三要吃:食春鮮、祛濕氣、養脾胃
谷雨飲食講究“應季而食,以食養生”,以下三類食物不可錯過:
1. 吃嫩芽:香椿、春筍
“雨前香椿嫩如絲”,谷雨時香椿芽香氣濃郁、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可健脾開胃;春筍則被譽為“素食第一品”,低脂高纖維,能清熱化痰、助消化。但需注意,香椿含亞硝酸鹽,食用前需焯水;春筍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2. 吃祛濕:薏米、赤小豆
谷雨濕氣重,可多吃薏米、赤小豆、山藥等健脾利濕的食材。薏米赤小豆粥是經典祛濕方,搭配茯苓、芡實效果更佳。此外,玉米須煮水、陳皮泡茶也能幫助身體排濕。
3. 吃養肝:菠菜、枸杞
春季養肝正當時,菠菜富含葉綠素和鐵元素,能疏肝養血;枸杞可泡茶或煮粥,滋肝明目。適當食用蒲公英、菊花等野菜,也有助于清肝火。
谷雨是春日的謝幕,也是夏日的序章。從“不誤農時”的勤勉,到“避寒忌躁”的智慧,再到“食春祛濕”的養生之道,這些傳統習俗背后,是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對健康生活的樸素追求。今日的我們,或許無需躬耕隴畝,但仍可借節氣調整身心節奏:在細雨綿綿中播種希望,在春茶裊裊間沉淀心性,以順應天時的姿態,迎接盛夏的到來。
愿你我皆能把握谷雨良機,不負春光,安康入夏!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由“秀廚娘”原創,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