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唐人寫經體的精彩筆法吧,看到這第一個字的出撇和橫入尖,真的被驚艷到了。
前段時間發了幾篇關于古人墨跡真跡的作品圖片,然后就有人質疑了, 質疑什么呢?他說我胡說八道,古代離今天那么老遠幾百年上千年,這墨跡還能保存那么久?怎么可能?
我用科學的角度來告訴為什么能,首先,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而碳元素在常溫下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而在碳的原子結構中,外層電子形成穩定的共價鍵,不易與氧氣、水、酸等發生反應,這使得炭黑在自然環境中幾乎不被氧化或分解。
其次是古人的制墨與今天的工廠墨汁也存在一定的差別, 古代墨汁通常以松煙、油煙等燒制炭黑,經研磨后與動物膠混合,形成均勻的膠體溶液。
膠料不僅將炭黑顆粒緊密粘結,還能使其滲透并附著于紙張纖維縫隙中,形成機械強度高的固著層。簡單點說就是紙和墨相結合會保存的更久,也就是更穩定,因為紙張是由 纖維組成, 這種物理包裹與化學吸附的雙重作用,讓其更佳的穩定。
然后還有一點是在避光、干燥、缺氧的條件下(如古籍封存環境),碳的化學穩定性得以長期維持。
那么下一個質疑的點就是:唐朝的紙早就爛掉了,怎么可能能保存到現在。
紙張的核心成分是纖維素由穩定的 β-1,4 糖苷鍵連接,結構穩固,且古代造紙優選麻、桑皮等木質素含量極低的原料,避免了易泛黃的木質素氧化問題。工藝上,通過石灰水處理使紙張呈弱堿性,抑制纖維素水解;天然膠料施膠在纖維表面形成保護膜,減少水分和污染物侵蝕。
纖維素分子間的氫鍵作用讓紙張纖維在干燥時緊密結合,濕度波動時適度調節水分,避免斷裂。同時,原料中的天然抑菌成分與堿性環境共同構筑抗菌防線,延緩微生物破壞。這些因素使紙張在避光、干燥環境中,能以極低的老化速率跨越數百甚至上千年時光。
看完之后你還不能相信存在唐朝的紙本書法真跡嗎?
聲明:以上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