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跌破「生死線」,龍津藥業滑向退市邊緣。
這家藥企
多次拉響退市警報
近日,昆明龍津藥業發布《關于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據不完全統計,這已經是龍津藥業今年以來第10次發布退市相關公告。
龍津藥業4月11日收盤價為1.24元/股,總市值為4.97億元,低于5億元。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修訂)》第9.2.1條第一款第(六)項的規定,若公司股票連續二十個交易日收盤總市值均低于5億元,公司股票將被深圳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交易。
作為一家成立近30年的藥企,龍津藥業的代表性產品包括龍津?注射用燈盞花素、注射用降纖酶、注射用比伐蘆定、注射用生長抑素、津樂舒?七味糖脈舒膠囊等,劑型涵蓋凍干粉針劑和口服劑,主要用于心腦血管類、內分泌類疾病的治療。
“成也注射劑,危也注射劑”,龍津藥業的營收高度依賴注射劑,尤其是中藥注射劑,核心產品注射用燈盞花素曾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貢獻了90%以上的營收。
在湖北牽頭的19省中成藥省際聯盟集采中,龍津藥業以低價中標,注射用燈盞花素(10瓶/盒,25mg(以野黃芩苷計))報價從228元/盒降至75.31元/盒,降幅高達67%。燈盞花素系列產品首年約定采購量僅有300多萬支/瓶,龍津藥業在4家藥企中標的現實條件下,能分得的蛋糕較為有限。
2022年5月起,參與中成藥省際聯盟集采的省份陸續執行中標采購價,龍津藥業產品實際執行采購量低于預期,主要產品在全部省份銷量同比下降。
如今來看,龍津藥業的經營困局仍在發酵,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其仍因集采產品降價幅度較大,導致產品價格體系發生變化。
不止于此,隨著中成藥集采的全面推進,非集采省份也在逐步執行集采產品價格聯動政策,導致龍津藥業在各地醫療機構的合同訂單、實際用量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核心產品單價、銷售量存在下降風險。
產品結構單一
已連虧五年
產品結構單一是龍津藥業多年來面臨的短板,除注射用燈盞花素外,其已上市的化學仿制藥產品收入規模較小。
盡管龍津藥業一直在努力克服單品依賴,積極進行心腦血管類、代謝類等高端化學仿制藥或創新藥的研發或技術轉移,以期不斷擴展產品線,但目前來看這些努力尚未能助其擺脫困境,龍津藥業盈利能力和整體抗風險能力仍然較弱。
除中西醫藥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外,龍津藥業還經營工業大麻種植、日化快消產品、植物藥原料提取等業務。
龍津藥業曾經還計劃以不超過1500萬元對云南牧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增資并取得其51%股權,希望借此為其帶來新的營收和利潤的增長點。但好景不長,龍津藥業在2021年業績報告中稱,工業大麻提取物市場已受到政策限制,疊加境外疫情影響,省內下游加工企業客戶多數已停工停產,導致其工業大麻花葉種植面積較上年減少25%,銷量大幅減少,業績不及預期并產生虧損。
目前來看,工業大麻業務的開展僅有地方性法規的規范,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內仍缺乏支持依據,國內應用場景和市場受限,未來相關政策能否放開及放開時間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龍津藥業于2015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近幾年來交出的業績并不理想。2019-2023年,其連續五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負,分別為-3988.60萬元、-252.59萬元、-1030.45萬元、-5734.40萬元、-8110.48萬元。
集采常態化下,政策對中藥注射劑的管控也在收緊。就龍津藥業而言,與競品相比,其注射用燈盞花素和注射用降纖酶等受到處方和醫保支付限制,臨床應用范圍遠小于藥品說明書核定的范圍,且在二級以下醫療機構無法使用醫保支付,可銷售的醫療機構減少。
龍津藥業的困局其實也折射出了當前中藥注射劑企業普遍面臨的困境,當政策紅利消退,無法成功轉型的企業將首先受到沖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