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真是活久見了,例如三河強換商戶招牌這個事情,說實話,已經是引發強烈的輿情了,2025年4月13日,人民網就專門發表評論文章,喊話三河市領導,對于三河強換商戶招牌,需要給公眾一個交代。
可是,一天時間過去了,三河市官方仍舊沒有任何表態通報,連最基本起碼的出來表個態都不愿意了嗎?哪怕出來寫兩句已經注意到輿情,將高度重視,后續將深入調查處理都不愿意了嗎?真的令人無語。
沒辦法了,這次輪到人民日報出馬了,2025年4月14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評論文章《商家招牌禁用“紅藍”,城市治理不能如此要“面子”》,筆者仍然會將全文內容放在文末當附件,大家感興趣的稍后可以閱讀。
說實話,同一件事,人民網、人民日報這樣的全國性媒體連著兩天發表文章評論,三河市的“面子”還真是很大呀;可是,即便這樣了,三河市依舊還保持沉默,截至筆者發文時,仍未看到三河市的任何官方表態通報。
本次人民日報的評論里,有一句說得特別好,即:城市治理,不能光看“面子”是否光鮮亮麗,更要看“里子”是否真正讓群眾得實惠、有助于安居樂業;與其在招牌顏色上費心思,不如認真幫助店鋪商戶解決“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中的問題”,真正聚焦消費者關注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提升消費體驗,保障消費權益。
筆者看完這句話后,也是深有感觸,那么,什么是人民日報評論中的“里子”,什么又是“面子”呢?
這令筆者不由想到了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這是一條被稱為“背簍專線”的地鐵線,于2022年6月開通運營,全長約48.5公里,連接了渝北區石船鎮和中心城區,每天清晨,不少周邊村民背著背簍乘坐軌道交通前往城區售賣蔬菜,“背簍專線”之名由此而來。
在這條地鐵線上,允許菜農們背著裝滿新鮮蔬菜的背簍進站乘坐,為他們提供安全準點、干凈舒適的交通環境,讓菜農們能夠乘著地鐵,將自己所種的蔬菜背到城市里進行售賣,有時候地鐵的工作人員還會熱心幫助菜農們搬運背簍,即便曾經被很多衣褶光鮮的白領投訴菜農們弄臟了地鐵車廂里的環境,但重慶地鐵只霸氣回復了一句:重慶地鐵既裝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簍扁擔!
總之,筆者每看到一次都會由衷感動一次,這才是一個城市應有的溫度。
看著以上這些照片,再想起三河連一個普通的更換商戶招牌事件都不敢主動擔當,這里面折射出的管理理念真是天壤之別;重慶菜農們雖然生活不易,但仍舊能夠在地鐵上歡笑閑談,這是一個城市的“里子”;再對比三河市因沉默是金,讓被強換招牌的商戶們一臉愁容,這是一個城市虛假的“面子”。
所以,“執政為民”四個字的含金量在不斷上升。
不過,在看到三河市領導仍舊沉默后,也有網友忍不住發表評論:三河市的黨員領導干部,怕是忘記了自己黨員證也是紅色的了吧,否則怎么會拖得如此之久。這雖然是一句氣話,但也反映出民眾對于當地政府不擔當作為的氣憤之情。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政府管理也是一樣,難免會有疏漏的地方,也會有考慮欠周全的地方,咱們老百姓并非不講道理,只是遇事希望政府能夠重視,出面調查,再還全社會一個真相和公道,難道,這樣都變成奢望了嗎?
總之,本次事件,人民網、人民日報這樣的央媒都已經連續兩天發文了,希望三河市領導能夠趕緊清醒吧,不要繼續沉默了;據報道,河北省廊坊紀檢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已前往三河展開調查”,如果三河市再不公布有關情況和表態,那么,下次發文的估計就是河北省廊坊紀檢委了。
我們期待,三河市能深入調查、公正處理,給當地商戶和公眾一個交代,真誠希望有關部門少一些輕率,多一些慎重,讓城市治理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附件:《商家招牌禁用“紅藍”,城市治理不能如此要“面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