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09年,一張照片突然在網絡上躥紅,成了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的焦點。
照片上,兩個中年男女表情微妙,正在握手。而他們身后的背景,是一張“國父”孫中山的畫像。
這看起來非常普通的畫面,在一些人的眼里卻很不尋常,因為畫面中的兩人身份非比尋常。
其中的男性是蔣介石的孫子蔣孝嚴,女性則是毛主席的外孫女孔東梅。也因此,這張照片被人解讀為“毛蔣兩家相逢一笑泯恩仇”。
毛主席和蔣介石,在歷史上確實有過宿怨。他們的過往,真的會因為孫輩的一次握手而化解嗎?這張照片的出現,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讓我們將目光看向百年前,從毛主席和蔣介石的交流歷史說起。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蔣介石成為了這所新式軍事學院的校長,這一點是人所共知的。
而毛主席和蔣介石的緣分,也是在黃埔軍校開始的。因為當時仍然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毛主席作為共產黨中央的候補委員,曾經短暫參與過黃埔軍校的招生工作。
后來叱咤風云的元帥徐向前,和曾經占領延安的胡宗南,就都是他招收入校的。
在當時,毛主席和蔣介石的關系十分融洽。
有一次,蔣介石邀請毛主席到黃埔軍校演講,并且親自為他引路。毛主席進入千人禮堂,開始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發言。
而蔣介石當時,則是和自己的情人陳潔如一起坐在第一排,聚精會神地聽完了演講。當毛主席講完后,他起立帶頭鼓掌。
而毛主席,則是微笑著鼓掌答謝。事后,蔣介石親自送毛主席前往碼頭,氣氛十分友好。
然而,歷史就是如此地詭異。誰也沒想到,在友好的表象下,隱藏的卻是蔣介石的一顆禍心。
一年之前,他訪問蘇聯,由于受到了斯大林等人的忽視,所以早就對共產黨人心有芥蒂。
這之后,隨著與一些大買辦、地方軍閥的勾結,蔣介石的獨裁傾向越來越厲害,最終導致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此后,毛主席和蔣介石,從點頭之交的朋友,變成了不能相容的對頭。蔣介石多次派重兵圍剿蘇區,一度逼得毛主席和黨中央不得不長征求存。
而在西安事變之后,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即使在外敵的壓力下,蔣介石仍然多次下黑手,對共產黨的部隊進行打擊。
但在抗戰結束后,他又開始玩兒起了民意,聲稱要和毛主席展開和談。
對于和平,毛主席是有誠意的。當時他已經明確表示,準備通過議會選舉的方式,進入新的中國政府。
所以,縱然知道蔣介石隨時有可能翻臉,他還是去了重慶,展現出了己方的誠意。經過了幾輪談判,毛主席勝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回到了延安。
看著毛主席遠去的背影,蔣介石是否后悔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此時仍然未將對方放在眼里。
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料定他不能成事,終究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然而,他此時完全錯誤地估計了雙方的形勢。
共產黨方面雖然看似實力薄弱,但是卻有著非常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后勁十足;
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此時已經是弊病叢生。不僅貪腐成風,而且經濟上難以自給自足。他們看起來雖然強大,但實則孱弱不堪。
再加上蔣介石和毛主席,在大戰略和軍事指揮上有著巨大的差距,這使得事情的發展,完全沒有按照蔣介石的劇本走。僅僅三年,他就被趕到了臺灣島上。
1949年10月1日,就在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蔣介石的情緒近乎崩潰。他大罵手下將領的無能,也大罵那些起義的老部下是“一群混蛋”。
但是,發泄之后他痛定思痛,也開始反思自己。在他總結出的十幾條理由中,終于承認了自己的“獨斷”。
而從此之后,他也確實有所改變。他開始拿起《毛選》,從中尋找智慧。
也因此,他在臺灣省平穩地實施了土地改革,為日后的工業化打下了基礎。然而他想不到,這種治標不治本地模仿,也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后患。
1969年,蔣介石在前往陽明山游玩時出了車禍,從此后身體便一天不如一天。他的心臟、腎臟都出了問題,常年需要幾個專家級的醫生貼身照顧。
在生命中的最后幾年,他經常出現昏厥、心臟驟停等情況,每次都是九死一生。到了1975年4月5日,他終于在自己的官邸去世。
而另一方面,毛主席對于蔣介石,卻始終保持著尊重。除了私下里經常稱之為“蔣某人”外,在正式場合一律以官職相稱。
尤其是在涉及祖國統一的場合,他更是不吝惜許諾。他曾經說,只要蔣介石能夠讓臺灣回歸,不僅可以給他巨大的經濟援助,他想在哪里安家都可以。
只可惜,毛主席在蔣介石去世之后,也步入了自己生命的最后階段。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也與世長辭。
毛主席去世后,中國經歷了陣痛,走向了改革開放。而臺灣省的政局,則變得更加波詭云譎。
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雖然繼承了父親的位置,但是卻難以讓黨內團結。以宋美齡為首的一部分人,一直在和他較勁。
而這,也就讓其他的勢力得以上下其手。他的三個兒子,或者自己不成器,或者被人算計,逐漸都喪失了威望,成了“過街老鼠”。
心灰意冷的蔣經國不得不立下“祖訓”,讓蔣家后人不得從政。而這一點,也徹底改變了臺灣政局。
蔣經國去世后,當年土改造就的一批新人逐漸掌權,而國民黨卻逐漸勢微,蔣家后人和親信也都被排擠出了權力核心。
而臺灣的民眾,也在被操縱的輿論影響下,對蔣家人產生了極大的偏見。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蔣家人變得很難在臺灣省立足。
不過,蔣孝嚴卻是個例外。
蔣孝嚴是蔣經國和才女章亞若的兒子,是沒有合法身份的私生子。由于蔣介石不認,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跟隨母姓,叫“章孝嚴”。
從1977年開始,他進入政壇,在“外交部門”工作。
1997年,他又升任國民黨行政部門副院長和中央秘書長。2002年,章孝嚴才算是認祖歸宗,改用蔣姓。
由于他沒有正式在蔣家登堂入室,也沒有資格染指最高權力,那些反對勢力的政壇黑手,也沒有過多地排擠他。這也就讓蔣孝嚴,成了蔣家人在臺灣省政壇的獨苗。
那么,咱們前面提到的孔東梅,又是一個什么情況呢?
孔東梅是李敏的女兒,毛主席親外孫女,父親是起義將領孔從洲的兒子孔令華。李敏在很小的時候,便跟隨母親賀子珍在蘇聯生活。
1949年,她終于回到了毛主席身邊。
但是,由于長期待在國外,她的中文并不好,聽說讀寫都成問題。上學之后,她和孔令華正好是同班同學。
孔令華是個熱心腸,經常幫助李敏。等到李敏終于解決了語言問題的時候,兩人已經打下了感情的基礎。
1959年,兩人正式結婚。
1960年,李敏生下了長子孔繼寧。
但是在1964年,她們一家卻被勒令搬出了中南海。
之后,李敏開始學著像個普通人一樣相夫教子,吃了不少的苦。
1971年,她再度懷孕,但是由于生活實在困難,李敏有些不想要這個孩子。
毛主席知道后,囑咐女兒一定要把孩子生下了,如果生活費不夠就自己出。
1972年,李敏在上海生下了一個女嬰,這就是孔東梅。
孔東梅并未見過毛主席,但是,她卻成為毛主席的所有孫輩中,長相最接近自己外公的人。除了相似的眉眼之外,就連右腮上的一顆痣都長在同一位置。
她聽從父母的教誨,始終低調做人。
1996年,她在大學畢業后,進入了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工作。
1999年,她赴美留學,回來之后創辦了一家自己的公司。
特殊的身份,加上非常深厚的文化素養,以及雄厚的商業實力,讓孔東梅經常在一些非官方的民眾交流場合出現。
2009年,為了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大陸方面組織了一個“文化教育交流團”,準備在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的帶領下,去臺灣省的國民黨中央交流。
孔東梅也是交流團的成員之一,但是當她在國民黨的迎接官員中,發現了蔣孝嚴時,卻表現出了一絲錯愕。
對方是什么人,她早已通過資料有所了解。憑借極強的政治敏銳性,孔東梅嗅到了一些不一樣的味道。蔣孝嚴的出現,會不會是一次刻意制造的“巧合”呢?
果然,現場的媒體記者出奇地多,似乎是早已得到了消息,想看看毛、蔣兩家的后人如何表現。他們十分留意孔東梅與蔣孝嚴的神色和舉止,尋找著可能出現的大新聞。
整個活動過程中,孔東梅舉止優雅,談吐不凡,給在場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蔣孝嚴作為東道主一方,也保持著國民黨副主席的風度,說話和行動都很得體。
然而,就在活動即將結束時,現場的記者突然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孔東梅和蔣孝嚴能合影留念。
聽到這個要求,孔東梅的臉上流露出幾分尷尬。她扭頭看向交流團團長王在希,問對方拿主意。王在希則是緩緩地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而這個特殊的環節,也讓蔣孝嚴多少有些意外。他轉過頭,低聲詢問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此舉是否妥當。吳伯雄想了一下,也表示同意。
于是,孔東梅和蔣孝嚴走到了記者的鏡頭前,歷史性地握手合影。
按照記者的要求,蔣孝嚴還往旁邊站了站,露出了背后的墻壁,以孫中山的那張油畫當作了合影的背景。
之后,蔣孝嚴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但孔東梅仍然保持著一種似笑非笑的表情,都看向了鏡頭。
隨著攝影師按下快門,這張照片就這樣產生了。
不過,蔣孝嚴是官場老手,他的笑容是否出自由衷誰也沒有把握;而從孔東梅的表情上,我們更是看不出她是否情愿。
可能拍照時的心理感覺,只有他們自己才清楚吧。
不過,對于媒體記者來說,這樣已經足夠了,甚至可以說是剛剛好。
兩人的表情差異,正好可以引起背后的遐想。如此一來,不僅當天的頭條新聞有了,就是以后幾天的評論版,也不缺素材了。
不過,在活動結束后,記者們仍然想要深挖一些東西。
他們在采訪孔東梅時,問及她與蔣孝嚴握手合影一事。孔東梅表示,今天的相遇是非常偶然的,她很高興,在拜訪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的同時,也能見到蔣孝嚴。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但是也是很標準的“太極拳”式回答,給人以模棱兩可之感。
記者又問,她是否了解蔣孝嚴,是否讀過他不久前出版的自傳。孔東梅則是笑著,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之后,記者的提問便比較敏感了,他詢問孔東梅,這次握手,是否代表著兩家過往恩怨煙消云散?而孔東梅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五個字:“沒想這么多。”
其實,孔東梅、蔣孝嚴兩人在同一場合出現,確實引人遐想。但是我們更能感覺到,這是臺灣政客和媒體出于某種目的,進行的刻意安排。
他們的背景太過復雜,即使是簡單的一個握手,也會被過度解讀。不過,從孔東梅的回答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她對這種安排的反感。
毛、蔣兩家人,雖然在歷史上有過不愉快,但畢竟都是華夏子孫,沒有什么矛盾是解不開的。
雖然臺灣方面的安排十分生硬,但是我們仍能從中感覺到,他們融入中華大家族的意愿。
只不過,隨著臺灣政局的變動,即使是這種生硬的安排,我們也很難見到了。甚至連純粹的民間交流,如今都會受到阻撓。
希望臺當局能夠看清歷史趨勢,完成中華民族的統一夢想。
到了那時,一切個人和家族間的矛盾,都將會成為過眼云煙。
參考資料:
- 中國新聞網:毛蔣孫輩握手 毛澤東外孫女沒想"恩怨一掃而空"
中國評論通訊社: 毛蔣後代 孔東梅與蔣孝嚴相逢一笑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毛澤東為黃埔軍校招生
百度百科:孔東梅詞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