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光強
最近,河北廊坊三河市因為“綠”招牌“走紅”了。確切地說,是“走綠”了,因為按照他們的“規定”,不能用“紅”。
強換商戶招牌事件持續發酵,這應當成為深刻反思權力運行、城市治理和營商環境建設等諸多問題的一面“鏡子”。
一問:“一刀切”任性決策底氣何來?
堂而皇之以“美化市容”之名,要求商戶禁用“紅藍黑”招牌。對于這一“奇葩”做法,沒有法律依據,缺乏科學論證,當地也拿不出任何正式文件。規范城市管理無可厚非,但隨意、盲目“格式化”商戶招牌,究竟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三河市為什么容不下“三色”乃至“五顏六色”?
“紅色比較火熱,容易讓人亢奮,藍色太俗”,如此決策背后折射的,恰恰是權力的任性妄為和管理的混亂無序。僅憑個人喜好,凌駕于市場規律和基本常識,肆意大搞“限色令”,追求“千店一面”,無疑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必須堅決予以糾正。
二問:商戶損失由誰來承擔?
商戶反映、媒體關注后,本應正視問題、妥善解決,但是當地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竟表示,“如果不怕麻煩、不心疼錢,可以改回原顏色,自愿”。
紅改綠、綠又改紅;醫院的紅十字改成“綠十字”,最后拆除,在“小孩過家家”般的“紅綠交替”之間,受傷的無疑是商戶。制作費、設計費、涂料費等等,他們的損失,又該由誰來承擔?
三問:輿論嘩然之下為何依舊沉默?
城市治理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回歸服務本質。談到為民服務、營商環境,我們經常說,要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然而,三河市任性換門牌,砸的是營商環境的招牌。
令人費解的是,面對公眾質疑,相關部門抱著“鴕鳥心態”,選擇“裝聾作啞”,甚至推諉扯皮、態度傲慢。但是,沉默不語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目前,廊坊紀委已介入。我們期待調查結果盡快公布,畢竟,這一場本不應該出現的荒誕鬧劇,絕對不能因為熱度消退而不了了之,必須給商戶和公眾一個交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