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它是中華大地唯一一座被稱為神都的城市,有一個很動人的名字,叫洛陽。而龍門石窟是它的一張城市名片。
經歷過武漢和許昌的暴雨之后,我們越來越關注天氣預報。你務必要精準安排每天的行程,才能節約時間和經費,更不耽誤我們整體進度。老公倒是神機妙算,三天時間,有兩天要么陰天要么下雨。一天的晴天,老公剛好安排在了戶外活動,于是我們拍下了龍門石窟最耀眼、最賞心悅目的深藍。
龍門山水
景區藍天
天空越來越藍
伊河兩岸,兩山對峙,就像天然的伊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宮殿城門建于正對伊闕的方位,俗稱天子的門戶,龍門由此得名。所以說,龍門石窟也位于洛陽城的中軸線上。
剛下車就被門口一座座巍峨的伊闕給震懾住了。
伊闕建筑
去的路上,我們發生了一些小插曲。老公打的到了景區東北門,結果下車看到的除了馬路就是來往的汽車,了無人跡,顯然走錯了方向。一輛的士司機剛好抓住了機會,告訴我們景區在另外一邊,沒有公共交通,以2-3公里20的價格把我們重新載到了景區入口。所以開車或打的去龍門石窟景區,注意是導到西北門,東北門是出口。索性是到了,可我到售票廳后才知,很多人還在買往返的觀光車票,因為從售票廳到景區還有一公里左右。
熾熱的陽光在慢慢炙烤著大地上的人們,我終于知道為何有那么多人買觀光車票了。還沒正式進入景區,我們這群行走的大部隊已經是滿頭大汗。內心不免有些怨言,好在龍門景區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加之藍天白云的襯托,宛如行走在一幅天然的山水畫之間,多少抵消了一些炎熱。這里確實是塊風水寶地,怪不得大詩人白居易在洛陽一待就是18年。走過最多的路,恐怕就是龍門到他家的距離。
進入龍門石窟前,你要先穿過一座古樸典雅的石拱橋。似乎在告訴你,穿越這座龍門橋,你即將遇見千年前的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橋一角
其實,一直到我走在景區的石板路上,我都無法相信,自己已然到了遙遠的龍門石窟。兩天輾轉三個城市,很多時候,我們的記憶還停留在上個城市、甚至上上個城市,可當下已經到了新的城市,這是一種恍惚又神奇的感覺。有些夢幻,卻又是真真切切的事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享受當下!
我們更喜自由,沒請講解。隨著人流參觀每一個石窟景點,初見石刻藝術,我們對眼前的一座座石窟藝術嘆為觀止。盡管歷經千年風霜,很多也被破壞,卻依然無法掩蓋每一座佛像的精美和靈動。若不是擁有精湛的工藝,是斷然無法呈現驚為天人的視覺效果。它們大小不一,神態、形態也不一,你很難看到完全一模一樣的雕像。
龍門石窟部分
若不是親眼所見,我真的無法相信,在古代技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能造就如此驚人又龐大的石窟雕像?老公則在一旁連連贊嘆,他說,古人一輩子都在做一件事情,這才叫匠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匠人精神具象化的樣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數次的一刀一刻,精雕細琢,才成就了這盛世的輝煌。而如今的我們,在追求快速發展的道路上,還剩下多少匠人精神?
時值暑期,烏泱泱的游客擠滿了每個石窟門口,還有不少團隊游隊伍。除了最大的盧舍那大佛,其他佛龕前小小的場地上完全塞不下如此熱情的人潮。
于是你會看到,狹小的平臺上,拿著旗子的導游戴著帽子和擴音器在一旁大聲講解;有人在認真聽講;有人在外面獨自欣賞佛像;更多的人擁堵在石窟口拍照,幾秒鐘后又換上新一批游客拍。凌亂中似乎又有節奏,十分有趣。而我,盡管熱浪裹挾周身,人潮涌動,依然努力扒開每一個佛龕門口的人群,力爭把到過的每一個石窟佛像都裝進自己手機。
賓陽三洞
賓陽三洞
據統計,龍門石窟有30%的作品來自北魏,60%來自唐朝。所以也說,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興盛于唐朝。賓陽三洞就是北魏時期的經典石窟,是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祈福所營造的皇家洞窟。主佛釋迦牟尼秀骨清相,面相和藹,雕刻精美、紋飾多變。而且這個時期的佛像也逐漸漢化,穿上了漢人的衣服。他身體前傾,仿佛在與觀者產生無形的交流。
“華蓋”窟頂、三世佛造像、布滿巖壁的彩繪浮雕,甚至連地面都雕刻了蓮花地毯,整個洞窟琳瑯滿目、構圖緊湊,堪稱宏觀巨作。可惜內前壁兩側的絕世帝后禮佛浮雕被盜走,現存于美國博物館。
帝后禮佛圖
賓陽三洞在北魏時期的開鑿就有24年之久,用工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80萬+,工程相當龐大。
然而北魏晚期政治動蕩,原本計劃完成的石窟只完成了中間一個,南洞和北洞是唐朝續建完成,因此有了兩個時期的畫像風格。唐朝以豐滿為美,網紅剪刀手佛就在賓陽北洞。其實這并非佛手的原始造型,大拇指被破壞后就變成了剪刀手,反倒走紅于網絡。
網紅剪刀手佛
摩崖洞
摩崖洞
這座洞窟其實是半成品,除了中間的彌勒佛已經磨光,算基本完成外,其他佛像都是半成品,最邊上的弟子還是毛坯品。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洞窟和武則天有很大關聯。按中國的儒家思想顯然沒有翻身機會,武則天巧妙借助了佛教的力量來鋪平自己稱帝的道路。彌勒在佛教中代表“未來佛”,而且佛教講求眾生平等,無論男女,武則天借彌勒造勢,說明未來已來,而武則天自己就是未來。加之隋唐多元、開放的社會風氣,國家富足,天時地利人和,中國的第一位女皇帝順利登基。想來,唐朝應該也是中國古代女性地位最高的年代。
萬佛洞
萬佛洞
萬佛,顧名思義有上萬座佛。萬佛洞不僅超萬座,甚至達到了驚人的1.5萬座,最小的佛像不過兩厘米,這需要多驚人的技藝才能完成?主尊阿彌陀佛端坐于蓮花高臺座上,面部豐滿圓潤,寬額豐頤,胸部隆起,同樣是典型的唐代風格。
難能可貴的是,在洞窟的南北兩壁上分布雕刻了兩組共十二身精美的伎樂人,其中奏樂者手中持有的箜篌和早期琵琶就是歐洲傳入中國的樂器。中西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在這里留下了痕跡。還有跳著胡旋舞的舞伎,這些也是絲綢之路最好的文化佐證。
來自西域的胡旋舞
洞窟外壁上還有很多精美的佛像。有一座僅85厘米高的菩薩像,她手拎凈瓶,右手搭肩,儀態自在又隨性,盡管面部已毀,但菩薩打破傳統,加之扭腰送胯的姿態令人著迷,被稱為東方維納斯。
龍門石窟最美菩薩,右圖為復原圖
文章過長,下期為您揭曉龍門石窟的精髓,為避免錯過精彩內容,記得訂閱本賬號哦!我們環游中國的故事很長,敬請期待更多大美中華系列內容。
原創不易,請您多多支持,點贊或評論,您的小小舉動將會傳播大大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