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不得不提的明式家具收藏家、研究者是陳夢家先生,他是詩人、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
讀者可能不知道的是,陳先生還是一位家具癡迷者,上世紀50年代,他騎車到北京各處尋覓老家具,不亦樂乎。最叫他癡迷的包括黃花梨八仙桌、明式小方桌等。《殷墟卜辭綜述》等作品的稿酬讓他比較自如地做這件事,將所購置的家具存于胡同里的四合院。好友王世襄就感嘆,“夢家此時已有鴻篇巨著問世,稿酬收入比我多,可以買我買不起的家具”,不過受陳先生的影響和幫助,王世襄開創(chuàng)性地做了明式家具研究,出版《明式家具珍賞》等專著,成為這一領域的大家。
到了80年代,一名叫伍嘉恩的香港女士作為收藏晚輩開始與王世襄交流,寫信往來,受其指導,多年后也成為明式家具的學者,有中國“黃花梨女皇”之稱。這本《明式家具三十年經(jīng)眼錄》即為伍嘉恩的作品,她在扉頁寫有“謹以此書紀念王世襄先生”,以示對老師的懷念。
波浪紋圍子床。《西廂記》插圖,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寓五本。
《明式家具三十年經(jīng)眼錄》在初版《明式家具二十年經(jīng)眼錄》的基礎上增加了過去幾年明式家具的新事新發(fā)現(xiàn)。全書以圖片為主,配得上“琳瑯滿目”幾個字,文字說明簡要,并附有一些小故事。故事的敘述性與預期有一些差距。值得一提的是,對家具感興趣的讀者不可錯過書的附錄,特別是令人嘆為觀止的榫卯圖。構件圖令人感嘆,拆給讀者看的細節(jié)展示了古人造家具的設計技巧。
以下內容經(jīng)出版方授權節(jié)選自《明式家具三十年經(jīng)眼錄》中關于圈椅等椅類部分。摘編有刪減,標題為摘編者所起。注釋見原書。
原文作者|伍嘉恩
《明式家具三十年經(jīng)眼錄》,伍嘉恩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4年9月。
圈椅
圈椅是明朝家具主要椅型之一,世界各類家具發(fā)展史中,唯獨中國家具有圈椅形設計,20世紀家具設計師從中得到啟發(fā),創(chuàng)作出各種現(xiàn)代椅具,為人所知。
開光圈椅。圖片來自《明式家具三十年經(jīng)眼錄》,下同。
如意頭開光。
椅背形狀圓如圈,以楔釘榫五接或三接而成,扶手出頭,椅盤下設券口牙子,腿足外圓內方,是圈椅的基本形式。此椅三接,圈背拋出大圓形,扶手弧彎度也特大,靠背板浮雕如意頭形花紋一朵,由生動卷尾雙螭組合而成,上端兩側有與靠背板連做的托角牙子。椅盤下券口牙子,曲線圓勁有力,浮雕卷草紋。圈椅后背和扶手連接斜形一順而下,令坐者不僅肘部有所倚托,腋下一段膀臂也能得到支承,這是圈椅的一大特點。
黃花梨大素圈椅及其背板。
黃花梨木五接圈椅長63厘米,寬49.3厘米,高106厘米2。體積比一般圈椅高與大。設計與前例基本相同,但全身光素,只在椅盤下券口牙子起陽線。此椅選料講究,木紋生動華美,將黃花梨木的特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明朝座次有等級之分,大位均保留予長者與貴賓,此件大型圈椅在明朝相信是較重要的坐具。
扶手連鵝脖圈椅。
圈椅扶手不出頭而與鵝脖相接,也略去聯(lián)幫棍的做法,屬較少見的例子,靠背三段攢成,上段落堂作地透雕云紋,中段平鑲木板,下段為落堂卷草紋亮腳。椅盤下采用羅鍋棖加矮老。
明代座椅四根管腳棖的安排標準造法,正面一根最低便于踏足,兩側的兩根高些,而后面的一根最高,匠師稱為“步步高趕棖”。亦有如現(xiàn)例,兩側管腳棖最高的“趕棖”造法。目的是避免縱橫的榫眼開鑿在同一高度上,以致影響到椅子的堅實,兩種皆是標準明代椅管腳棖的造法。
龍紋開光圈椅。
龍紋開光圈椅上的鯉魚翻躍波濤紋。
此椅靠背板上做出壸門形開光,起飽滿的燈草線,開光內透雕游龍紋,玲瓏剔透。下端刻山形,起陽線,內高浮雕鯉魚翻躍波濤,寓意仕途得志,飛黃騰達。后腿上截和前腿上截的鵝脖與椅盤下腿足一木連做,上圓下方,方腿立面平直,安高羅鍋棖牙條,緊貼座下橫棖,與腿足齊平。這些都是圈椅不常見的造法。
南官帽椅
黃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
黃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上的“挖煙袋鍋榫”和“挖煙袋鍋榫”。
黃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長57厘米,寬43厘米,高88.6厘米。搭腦與扶手均不出頭的官帽椅叫南官帽椅,與四出頭官帽椅一樣,名稱來自北京工匠的命名,暫未找到文獻的依據(jù)。椅圓材做,三彎靠背板浮雕花紋一朵,由朵云雙螭組合而成,搭腦與扶手以“挖煙袋鍋榫”和后腿上截與前腿上截鵝脖連接,一木連做。椅盤下素牙子,采用微微下垂“洼堂肚”式。此對椅除去扶手后部較高,可視為矮型南官帽椅的基本式。扶手后部較高,能達到與圈椅異曲同工的效果,令坐者不僅肘部有所倚托,腋下一段膀臂也得到支承。
南官帽椅。
此對椅子搭腦削出枕頭,與扶手同以“挖煙袋鍋榫”和腿足上截連接,三彎靠背板,三彎聯(lián)幫棍,相當標準。但腿足上用圓材,連木做下成方材的造法就較特別。這結構原來十分合理,因為腿足的方形令承接椅盤的面積增大,更加堅實。但一般椅子多追求視覺一致,只有少部分會采用上圓下方造法。此例另一特點是腳踏上安裝銅護片,仔細審查后證實是原有。
玫瑰椅
用纖細圓材構成方靠背、直扶手、帶側腳的椅子統(tǒng)稱玫瑰椅。不似其他椅名的命名那樣與形狀或結構有關聯(lián),玫瑰椅之名令人費解,來源待考。它們的靠背矮,多在90厘米以下,方背與直扶手也限制著座面上的空間,不如其他椅類的弧彎構件,讓人感覺較寬敞,于是被誤定為次要的坐具,甚至是內室才使用的女眷用坐具。其實玫瑰椅的椅盤尺寸一般與官帽椅、圈椅無異,絕對不細小或狹窄,而玫瑰椅形就早有宋代畫如《十八學士圖》等見用于高堂,上坐文人雅士。
黃花梨券口靠背玫瑰椅。
黃花梨玫瑰椅長59厘米,寬45厘米,高84厘米。靠背框內安裝券口牙子,雕回紋,下接在近椅盤上的橫棖,棖下施矮老,認為喜歡紫檀木沉穆的黑色是優(yōu)良家具增大霍氏藏品系列。扶手下亦有橫棖矮老,座面下裝壸門式卷口牙子。這是玫瑰椅最常見的樣本。
紫檀券口靠背玫瑰椅。
紫檀木玫瑰椅,靠背內鑲嵌正中有尖并雕卷草紋壸門式輪廓券口牙子,兩旁與直牙上部出小鉤,座面下安羅鍋棖,緊貼椅盤底,管腳棖下也安高羅鍋棖。紫檀木明式座椅,十分罕見,傳世實例大部分是康、雍、乾或更晚的清式制品。臺北藏家陳啟德先生擁有一30例,與這對同出一轍。明代制作時當還有一張,共湊成一堂。
玫瑰椅款式變化頗多,不能盡列,現(xiàn)選較不尋常的數(shù)件實例。
黃花梨透雕靠背玫瑰椅。
此一件方背內打槽,嵌裝透雕螭虎龍紋花板,正中成蓮瓣形題詩開光,透雕兩面做,刀工熟練快利。椅盤下券口牙子兩旁吐尖,此況不常見。靠背花板采用黃花梨制家具頗常見的圖案化螭虎龍紋,龍尾及四足均變成卷草,互相交接,取得卷轉圓婉之勢,透雕填滿整個后背開光旁的四邊,熨帖成章。
黃花梨波浪紋圍子玫瑰椅。
黃花梨波浪紋玫瑰椅。波浪紋式纖細直欞,裝入椅背框與扶手下空間,似流水像波浪,甚有動感。采用這美麗紋飾制家具,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版寓五本《西廂記》彩色版畫插圖中已能見,在第十三“就歡”一折,崔鶯鶯赴約與張生幽會一圖內的四柱床圍子,采用的就是波浪紋。
本文內容經(jīng)出版方授權節(jié)選自《明式家具三十年經(jīng)眼錄》一書。原文作者:伍嘉恩;摘編:羅東;編輯:西西;導語部分校對:柳寶慶。歡迎轉發(fā)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書評周刊合訂本上市!
點擊書封可即刻下單
了解《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合訂本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