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讀一本名為《女性時代:創造新職場》的書籍,里面提到了一位英國媽媽的故事:
她的名字叫海倫娜·莫里西,身兼牛頓投資管理公司的CEO和英國投資管理協會主席。
同時,她還是全英國管理資產最多的管理人,手上管理的資產多達1兆英鎊。
大家可能對“兆”這個單位不太熟悉,那么,1兆到底是多少錢呢?
1兆=1萬億。
生活中,海倫娜還是9個孩子的母親。
更令人驚訝的是,9個孩子都被她養得很好,大兒子是牛津大學高材生,大女兒已經成了英國流行音樂歌手。
當初,生下第一個孩子后,海倫娜的老板認為她無法再專注工作。
于是,將屬于她的升職機會給了別人。
不甘心的海倫娜毅然選擇了離職,隨后,經過不斷地投簡歷、被刷、繼續投,終于在業界赫赫有名的牛頓投資管理公司應聘成功。
從一個小小的業務員做起,每天5點起床,瘋狂學習和進步。
在這個過程中,她也坦言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沒辦法事無巨細地關注到每一個孩子。
可即便如此,她依舊會出席孩子們的重要時刻。
在海倫娜看來,比起天天圍著孩子轉,時刻緊盯他們的一舉一動,更重要的其實是給孩子樹立榜樣,和他們一起成長。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她的影響下,每個孩子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燦爛人生。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其實,真正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正是我們父母自身對待生活、對待事業的態度。
很多時候,好好賺錢,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忙碌的父母
更好地為孩子的成長留白
知乎上有人這樣提問:“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你踩過最大的坑是什么?”
有個高贊回復戳中無數網友:
“總把目光緊緊鎖在孩子身上,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稍有不如意,就容易焦慮、發火,親子關系也在這種瑣碎的摩擦中變得緊張。”
可實際上,跳出瑣碎的育兒日常,讓孩子在更加自由的空間中成長,孩子反而能夠收獲獨立、堅韌和擔當。
作家梅耶·馬斯克,就曾在自傳《人生由我》里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31歲時,梅耶與暴力的丈夫離了婚,做起了單親媽媽。
那時,她整日和兒子馬斯克待在家中,心中的委屈無處訴說,整日沉浸在悲傷中。
慢慢地,脾氣也變得越來越暴躁,一點小事就對孩子大發雷霆,以至于馬斯克時常對她表現出害怕的神情。
這一切,都讓她覺得心力交瘁。
直到她開始重拾自己的事業,她一邊在醫療機構擔任營養師,一邊兼職做模特,到處拍片、拍廣告。
每天沉浸在搞錢的事業中,不再揪著一點小事不放。
靠著自己的打拼,梅耶逐漸成為超級名模,還登上紐約時裝周的T臺。
財富的增加,讓她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安全感,使她慢慢走出過去的陰影,整個人的狀態也越來越好。
而馬斯克也有了更多時間和空間,沉浸在書籍的世界里,野蠻生長。
12歲,馬斯克就賣掉了自己寫的第一個電腦游戲。
有時,父母專注于事業,不在小事上與孩子消耗精力,反而能夠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在日本,許多職場媽媽工作強度很大,但她們的孩子卻能在家庭中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有一位日本媽媽每天忙于工作,加班到很晚,她的孩子放學后就會自己做飯、打掃房間、獨立完成作業。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學會了生活技能,也懂得了體諒媽媽的辛苦,變得堅韌而獨立。
這位媽媽沒有時間去糾結孩子今天衣服有沒有穿整齊,作業有沒有寫工整,卻讓孩子在自主成長中收獲了寶貴的品質。
當父母不再糾結于小事,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嘮嘮叨叨,消耗孩子的能量,孩子才會有擁有自由發展的空間,獲得寶貴的內驅力和探索欲。
最終,在不斷地試錯和摸索中,走向成熟。
父母身上流動的能量
才是最好的教科書
如今,“雞娃” 現象愈演愈烈,許多父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制定高標準的學習計劃,卻忽略了自身的成長。
但其實,與其瘋狂 “雞娃”,不如專注自我,讓自己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
電影《銀河補習班》里,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爸爸馬皓文帶著兒子馬飛在外面轉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時,馬飛以為爸爸終于要開始輔導他作業了,結果馬皓文卻說:
“我已經輔導你一天了。”
原來,白天馬皓文和兒子看到幾個工人正在為如何定點爆破一個正梯形的水塔而爭論不休。
馬皓文上前,用了一根水管解決了根源問題。
短短兩分鐘,就掙了八百塊。
他告訴兒子,這就是連通器原理,在物理課上會學到。
而這一幕現場教學,也讓兒子瞬間明白了,原來“書中自有黃金屋”并不是一句空話。
就這樣,兒子主動拿起了曾經厭惡的課本。
最終,馬飛在爸爸的影響下,實現了自己的航天夢想。
父母怎么說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父母怎么做。
華東師范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62%的價值觀形成都來源于觀察父母工作狀態而非刻意教導。
父母自身的努力和成長,遠比單純地要求孩子更有力量。
之前,有一張父子合照火遍了互聯網。
照片中的爸爸,是一位“山城棒棒軍”,每天爬坡上坎,肩上扛著一根一米長的竹棒,沿街攬活,靠著人力搬運貨物。
當時,有人評價這張照片時,說“肩上扛著的是家庭,手上牽著的是希望”。
十多年過去了,冉光輝依舊堅守在這里:
扛著百余斤的貨物,從一樓背到十樓,掙10元左右的報酬,周而復始。
住在附近的居民大都認識他,也喜歡找他干活。
因為他“力氣大”、“靠譜”,從不偷奸耍滑,多拿別人一分一毫。
但不同的是,他已經不住在當初那個不到20平米的小房子了,而是在重慶著名的地標“解放碑”附近買了一套60多平米的二手房。
而他的兒子也成績名列前茅,還是班里的班長和歷史課代表。
學習之余,還經常和冉光輝一起扛貨。
作為父母,我們不一定非要掙大錢。
但只要我們努力提升自己,在事業上不斷耕耘,孩子就會在我們身上看到堅持、努力和奮斗的品質,并不自覺地向我們靠攏,以我們為榜樣,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認知高度
決定孩子的成長邊界
《認知突圍》中有這樣一句話:
“貧窮真正的內涵,是父母永遠無法給孩子他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除了車子、房子,更有思維、認知和格局。”
父母的認知水平,就是孩子成長的天花板,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空間。
如果我們局限于自己的認知,用老一套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也很難突破我們的思維局限。
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接觸新鮮事物,才能為孩子打開更廣闊的世界,引導他們走向更好的未來。
我的同事李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她雖然已經四十多歲了,但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講座,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同時,她還非常關注教育領域的新動態,了解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
在李姐的影響下,她的女兒從小就對學習充滿興趣,尤其對科技領域的知識有著濃厚的好奇心。
平時,李姐還會經常帶女兒參加各種科技展覽、學術講座。
在她的引導下,女兒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在市里舉辦的科技創新比賽中多次獲獎。
正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寫到:
“一個孩子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往往取決于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
父母的高度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而這個高度絕對不是說父母的學歷和財力,而是指眼界、態度、胸襟,還有你不停地努力學習、付出和進步。”
不斷進取,思維開闊的父母,往往會鼓勵孩子多嘗試新鮮事物,探索未知領域。
而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會更具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還記得民國才女林徽因嗎?
她的父親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思想開明西化。
在女兒12歲時,就把她送到了培華女子中學讀書,讓林徽因接觸到了當時最先進的文化,并擁有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后來,林長民又帶著女兒一起來到了英國游學。
在父親的影響下,林徽因一生不拘泥于男女情愛,而是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
考察中國古建筑、設計國徽、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
不由得讓人感慨,家庭教育真正的差距,其實是父母格局和認知所拉開的鴻溝。
所以,作為孩子終身的老師,父母只有先打開格局,持續接受教育,有意識地提升教育認知,孩子才能打開未來世界的窗戶。
看過一句話:
“人生中,80%的困難都可以用錢來解決。而剩下的20%,也可以靠錢來緩解。”
曾經,我一度以為孩子的成長比拼的是物質條件,是學區房、輔導班,是我們為他們規劃好的每一步。
但在育兒的道路上摸爬滾打多年后,我才終于明白: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我們父母對待事業的專注,是我們自身能力的提升,是我們不斷拓展的認知邊界。
一旦做到了這一點,那么我們給予孩子的,將是一種無形卻強大的力量。
這種力量,會伴隨他們一生,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勇敢地面對挑戰,自信地追求夢想,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這,才是我們為人父母,給予孩子最珍貴、最深遠的教育。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