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總參提出研制新型地空導彈系統,主要攻擊低空、超低空目標。這就是后來的紅旗-7號,它以法國技術為基礎,經過多年的攻關與試驗,于1988年正式定型,它單發命中率在80%至90%之間。
1979年6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下達新地空導彈研制任務,由七機部二院負責,鐘山擔任總設計師,項目涉及機械、航空、電子、兵器、冶金、化工等領域的200多個工廠和研究機構。
1981年9月,國防科委組織總體方案論證,軍方和科研機構對紅旗-7號的設計進行了審查。導彈采用無線電指令制導,并配有光學輔助系統,主要用于攔截低空快速突防目標。
法國響尾蛇
武器系統由直接作戰裝備和地面支援裝備組成,包括導彈、搜索指揮車和導彈發射制導車、電子維修車、機械維修車、導彈裝填運輸車、導彈測試車、導彈運輸車等。
紅旗7號導彈的研制工作分為五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方案設計階段(1980年初至1981年4月)。這一階段主要完成武器系統及導彈控制、制導各分系統的方案論證,并制定模樣彈、獨立回路彈、閉合回路彈和戰斗遙測彈的總體方案。1981年9月,國防科委組織了總體方案論證,軍方和科研機構共同審查了設計方案,為后續的技術攻關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為設計攻關階段(1981年至1983年3月)。在這一階段,各研制單位集中力量,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難題。例如,310所在工藝攻關中攻克了發動機殼體旋壓成型、薄壁燃燒室焊接及熱處理變形等技術難點;上海航天局803所解決了自動駕駛儀的多個關鍵問題;二十五所在紅外引信和變流器的研制過程中取得突破;二部、二十三所、706所則在計算機軟件設計方面取得了進展。此外,204所研制的新型聚焦破片殺傷戰斗部,解決了炸藥配方和藥柱加工等關鍵工藝技術。
第三階段為試樣研制階段(1983年1月至1985年6月)。在此期間,各分系統在突破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展開了試樣的研制與試驗。283廠僅用八個月便成功試制了第一發模型遙測彈,并在飛行試驗中表現良好。二十三所研制的01批制導站于1985年7月提前完成總裝與校飛試驗,并于9月參加閉合回路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整個階段共試制出43發導彈(其中11發用于地面試驗),并進行了9次飛行試驗,共發射23發導彈,其中19發成功,兩發部分成功,兩發失敗。
第四階段為系統試驗階段(1985年5月至1987年4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全武器系統的協調、對接驗證和飛行試驗。1985年8月,在地空導彈試驗基地進行首次全系統試驗,發射5發導彈,其中2發成功,1發脫靶,2發失控自毀。經過故障分析并采取改進措施后,1986年8月再次進行試驗,發射2發戰斗彈,均成功命中目標。1987年3月進行性能鑒定試驗,3發導彈成功擊落3架靶機,系統試驗順利完成。
第五階段為設計定型階段(1986年7月至1988年6月)。1988年初,武器系統正樣研制完成,并展開一系列定型試驗,包括地面試驗、制導站校飛試驗、武器系統攔截試驗和戰術使用性能試驗。1988年4月至6月,系統進行了14次飛行試驗,成功擊落8架靶機,首次實現攔截雙目標和超低空目標。試驗的圓滿成功標志著紅旗7號導彈武器系統達到設計要求,正式定型。
紅旗7號導彈作戰反應時間短,通常僅需數秒,緊急情況下可進一步縮短。武器系統操作簡便,自動化程度較高,具備系統功能自檢與二級維護測試能力,火力轉移速度快,能夠同時應對多個目標。
海響尾蛇的國產版海紅旗7
紅旗7號導彈采用四聯裝發射架,系統射程為500米至12千米,射高30米至5.5千米,一個作戰連通常配備1部搜索指揮車和2至3部發射車,搜索指揮車配有大型雷達,可替代發射車的小型雷達,提高戰場感知能力。每枚導彈造價約16萬元人民幣,發射車約106萬元人民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