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550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分鐘
在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的古代社會,謀士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渠道相當有限,加上當時交通條件落后,他們基本只是宅在家里或者辦公室。但我們常聽到一句古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既然環(huán)境限制那么大,他們到底怎么做到的?
運籌帷幄需要的基本功
老子曾說過: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這個觀點的對錯有待商榷,但自古以來,確實有很多謀士做到了“不出戶、知天下”。很多謀士也都當過隱士,而他們之所以被稱為“隱士”,而不是山民、漁民之類的,就是因為他們絕大多數(shù)是掌握文化知識的人,故史家蕭子顯說:
“(隱士)含貞?zhàn)B素,文以藝業(yè)。不然,與樵者之在山,何殊別哉?”
內(nèi)在的知識涵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是他們成為卓爾不群的“隱士”的關鍵,也是他們被政客請出山來當謀士的首要原因。
在古代,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書籍閱讀和師徒口述傳承兩種,而這兩種途徑往往會結合起來:師徒書籍授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們就通過師徒口述授課來言傳身教,進行知識傳播。
謀士們大多天資聰慧,而且往往從小就研習經(jīng)典文獻,并在少年時就學有所成。古代社會,可用來研習的書籍數(shù)量極少,能用來研習的書籍也都是流傳下來的典籍,例如《尚書》《易經(jīng)》。也正因為需要掌握的書籍很少,往往長年累月的也就研讀一兩本書,于是能真正把一本書吃透。他們在掌握前人智慧結晶的同時,還會通過自己的融會貫通,產(chǎn)生一套新的謀略、理論,成為一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
不說讀書,“運籌”本身就是一項技能,也就是推算這樣的數(shù)學能力。古人一向重視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孔子教育弟子的課程是君子六藝——射御禮樂書數(shù),就說明了數(shù)學是弟子們必學科目之一,也是儒家知識分子必須掌握的基本功。孔子年輕時在魯國,干的就是“會計”。《孟子萬章下》記載:
“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委吏,主委積倉廩之吏也。”
說明孔子的工作能力很強,賬目都能算得清楚準確,可見其運算能力強了。
再以劉邦身邊的重要謀士張蒼為例,他本是秦朝御史,負責編纂史書。他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還博聞強記,天下各類圖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歷”,并以“善算聞名”。漢朝建國后,第一任丞相蕭何將他請出來,推薦為“計相”,主持全國各地地方財政收支審計。張蒼后來還開創(chuàng)了漢朝的審計制度,制定《上計律》,規(guī)定以后各郡、各縣都要每年逐級編制和呈交會計報告。更厲害的是,他還刪補了古代重要數(shù)學著作《九章算術》,讓東方初等數(shù)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謀士還要熟讀經(jīng)典,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這是每個謀士的基本功。相對于數(shù)學,經(jīng)典儲備聽起來有點“虛”,但它是謀士至關重要的“軟實力”。諸葛亮在出山后,常常引經(jīng)據(jù)典,用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在讓甘夫人配葬劉備陵的上疏中,他用了:
“《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春秋》之義母以子貴’……《詩》曰:谷則異室,死則同穴……《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故《經(jīng)》云:‘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好惡而民知禁’。”
各種儒家經(jīng)典,可以說是信手拈來、一氣呵成,讓對方在強大的理論攻勢下難以招架。
諸葛亮不僅熟讀儒家經(jīng)典,還熟讀法家經(jīng)典,他曾手抄《申》《韓》《管子》《六韜》等法家名著,作為太子劉禪的學習教材。而在其《誡子書》中,我們又能看到他對道家思想也是相當精熟。
再來看曹操陣營最重要的謀士之一——荀彧,他出生于名門望族,自小受到優(yōu)質(zhì)的教育和廣泛的文化熏陶,熟讀經(jīng)典,博學多才。投奔曹操后,他為曹操提出一個戰(zhàn)略構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一開始很猶豫,荀彧引經(jīng)據(jù)典,說什么“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把曹操比作晉文公、劉邦,讓曹操自我陶醉中接受“挾天子”則霸業(yè)可成的建議。曹操被這套理論說服,隨即“搶到了”漢獻帝。
曹操“割發(fā)代首”的故事則跟郭嘉有關。曹操出征途中,下了一道命令,各位將士經(jīng)過麥田時,不得踐踏莊稼,否則斬首。結果有一天曹操自己騎馬時,馬匹受到一只斑鳩的驚嚇,躥入麥田,踏壞一大片麥子。曹操立即叫來行軍主簿,要求按軍法處置。主簿十分為難,曹操卻說自己要以身作則才能服眾,當即抽出隨身佩劍要自刎。這時,謀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于尊”的典故為其開脫。曹操本來就是在表演,聞聽此言,立即說:“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義,吾姑免死。”用割下自己一束頭發(fā)作為懲罰。由此可見,如果不是郭嘉引經(jīng)據(jù)典,那么曹操的這出戲很難收場。
相比之下,反而是今天的我們由于信息過量,還要掌握相應的信息“處理”能力。每個人都要學會在信息海洋中來去自如,培養(yǎng)認知能力和批評精神,如果沒有這種信息“處理”能力,就會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沒,容易變成一個淺嘗輒止的知道分子。
運籌帷幄需要的其他技能
謀士對地理地貌也要有所了解,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主公提供正確的建議。漢朝開國元勛之一的張良,出身于戰(zhàn)國時的韓國貴族家庭,自小受到良好教育,才華橫溢。他精通地理,當初劉邦剛下南陽時,秦軍退守宛城,頑強抵抗,讓劉邦很是糾結,這個城到底打不打?劉邦認為這個城池太難啃,不如直奔咸陽。張良卻說萬萬不可,宛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失去宛城,糧草難補給,軍心會動搖。更何況宛城的地理位置,可能會給劉邦軍背后橫插一刀,到時腹背受敵,會進退失據(jù)。劉邦接受了這個勸告,硬是啃下宛城,為之后的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基礎。
再以諸葛亮為例,他因為熟知地理地貌,才能在隆中為劉備提出一套靠譜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不懂地理地貌,是無論如何說不出上面這番戰(zhàn)略的。
謀士更要懂排兵布陣,例如諸葛亮的好友、劉備的謀士徐庶,就精通排兵布陣。曹仁在率軍攻打劉備的地盤樊城時,用了“八門金鎖陣”,結果被徐庶輕松破解。后來,徐庶被迫去了曹操陣營,又在火燒赤壁前夕,一眼看穿東吳的“鐵鎖連環(huán)計”。作為徐庶的好友,諸葛亮自然也會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對兵法研究尤有心得。
謀士最好還要懂一點心理學。這里我們來說個反面案例——許攸。許攸本來是袁紹的謀士,但袁紹剛愎自用,不聽其言,他就離開袁紹,投奔了少年時的好友曹操,并在官渡之戰(zhàn)中獻上關鍵計策,助力曹操取得勝利。然而,許攸自恃有功,不久變得傲慢自大,據(jù)說曹操平定翼州后,率領眾將進入冀州城。剛要進入城門時,許攸突然縱馬向前,以馬鞭指著城門,狂妄地對曹操說:
“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
他直呼曹操小名“阿瞞”,曹操表面依然和顏悅色,心里卻有了將許攸除掉的計劃。
一天,曹操的帶刀侍衛(wèi)許褚乘馬進入東門,正好迎面遇到許攸。許攸對他說:
“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
許褚是個粗人,當即就跟許攸吵了起來。最后,許褚揮刀將許攸殺死。事后,曹操表面上斥責許褚,心里卻十分高興。許攸作為一個謀士,一點不懂心理學,持功驕慢,最終為自己引來殺身之禍。
再說一個正面案例——賈詡,他本是董卓的謀士,后來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投降曹操,他也成了曹操的謀士。他深知曹操是個疑心特別重的人,自己又是投降過來的,因此他在曹營從不與人交往,不讓主公猜忌,不結黨營私,獨來獨往,閉門不出,給曹操、曹丕留下極好的印象。正因為他深諳曹操的心理,他才能得以善終。易中天在《品三國》中就說賈詡是三國里面最聰明的人,洞悉人性,洞察人心,所以能料事如神。
謀士還要具備基本的軍政素養(yǎng),對業(yè)務細節(jié)要有所了解。例如劉邦的謀士、開國功臣蕭何,他能“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楚漢爭霸時,劉邦的幾次潰敗,卻能屢敗屢戰(zhàn),大多因為蕭何坐鎮(zhèn)秦國故地,不僅不斷招募新兵補充兵員,還一直確保漢軍的軍糧供應。沒有蕭何為劉邦治理大本營,劉邦不可能成就一番偉業(yè)。蕭何在擔任漢朝丞相期間,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和當時的社會情況,制定了漢朝的律法,讓漢朝的社會秩序逐漸趨于穩(wěn)定。
而像諸葛亮、司馬懿等謀士,他們更是會處理各種軍政事務,業(yè)務能力超強,限于篇幅,在此不再細說。
當然,謀士之勝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能從全局的、戰(zhàn)略的、人性的層面看問題。如果謀士只是單純擁有上述的一兩種能力,那么他也僅僅只是一個低級參謀而已。如果謀士擁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那么他就可能會成為掌握大局的重臣。
首先,謀士要能徹底參透人心。所有的決策都是人來做出的,只有了解人性,才能抓住一切事物的大本大源。以曹操最心愛的謀士郭嘉為例,此人輔佐曹操十一年,只要有他在的戰(zhàn)場,曹操無一敗績。197年,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曹操想抄起家伙跟袁紹火并,但又擔憂自己的實力不如人,正在猶豫不決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曹操必然能擊敗袁紹。郭嘉對袁紹的分析,可謂入木三分。袁紹人性上的弱點纖毫畢現(xiàn)。而這“十勝十敗”,包括政治舉措、規(guī)章制度、領袖修養(yǎng)、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說明郭嘉對于事業(yè)興衰成敗的關鍵有一個體系化的認識。
段位更高的荀彧,他的方法論更為凝練,那就是“四勝論”,即“度勝、謀勝、武勝、德勝”,有此四勝,便可取得天下霸業(yè)。
注意,通曉心理學,不代表一定能參透人心。曹操陣營的謀士楊修,就有揣摩曹操心思的本領。然而,他只會揣摩心思,而沒有徹查人性。眾所周知的“雞肋”事件,楊修揣測出曹操的心思并公諸于眾,卻沒有意識到公諸于眾會動搖軍心的嚴重后果,最終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真正參透人心的智者,都是大智若愚、謹言慎行的,絕不會處處想著要怎樣在眾人面前出風頭。
其次,謀士要有框架思維,能三言兩語點出事物的本質(zhì)。這種人對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了如指掌,不論什么情況出現(xiàn),都能立馬找到對應的策略和解釋。郭嘉的“十勝十敗”說和荀彧的“四勝論”都是框架思維的產(chǎn)物。諸葛亮的《出師表》,用764個字講清楚了蜀漢“內(nèi)”“外”“文”“武”四個方面的十一件事,對國家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主要戰(zhàn)略方向、主要目標以及各自的責任分配、制度建設、人才保障等事情做了全面分析,并提供了具體的落地措施,為劉禪今后的國家大政方針做了全面的規(guī)劃部署。
從隆中對到出師表,諸葛亮的底層框架思維能力可見一斑。他能時刻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為劉備集團的事業(yè)成敗提供了戰(zhàn)略規(guī)劃。
因此,也只有像諸葛亮、荀彧等人,才能成為三國時期的頂級文臣。一般的謀士只能看見樹葉,而他們不但能看見樹葉,還能看見整片森林。
謀士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謀士只是一種通稱,這個群體的人常以“門客”“軍師”“幕僚”等身份,為自己的主人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但謀士不是專門的職業(yè),像諸葛亮、荀彧、郭嘉都有自己的官員職位,而且他們的職位常不斷變動,例如諸葛亮當過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署大司馬府事、丞相錄尚書事、右將軍、司隸校尉、武鄉(xiāng)侯、益州牧等。謀士既然不是專門的職業(yè),那么他們在不出謀劃策的時候,日常工作都是什么?
謀士也會領兵打仗。例如諸葛亮,他在前期雖然也曾領兵打仗,但戰(zhàn)績一直平平。注意,這里說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三國演義》里那個會“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的神人。但是,諸葛亮從晚年時領兵打仗,軍事指揮能力有了質(zhì)的飛躍。225年,他率軍南征,生擒孟獲,進軍滇池,平定了當?shù)氐慕^大多數(shù)部族,全程只用了半年時間。后來,他率軍北伐曹魏,常以益州一州的兵力,打得強大的曹魏膽戰(zhàn)心驚。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當謀士,但他也常以大將軍、左都護等武將身份率軍打仗,抵抗曹魏的攻擊。他還曾率軍對曹魏進行北伐,數(shù)次進攻襄陽城。雖然他跟他弟弟諸葛亮前期一樣,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并不突出,但這并不妨礙他會領兵打仗的事實。
東吳的另一位謀士張昭,做過孫策時代的撫軍中郎將,孫權時代的綏遠將軍、撫吳將軍。在第一次“合肥之戰(zhàn)”時,孫權率軍大舉進攻合肥,張昭就率領另外一支軍隊進攻當涂。不過,他跟諸葛瑾一樣,軍事能力也并不出彩。
再如賈詡,當初董卓入洛陽,賈詡被任命為平津都尉,不久又被升為討虜校尉,隨牛輔出征,對抗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也是個領兵打仗的人物。后來,他在曹操那兒當了參軍,出謀劃策的同時也能領兵。
曹操的謀士程昱,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武將。曹操控制漢獻帝后,程昱從東中郎將一路升遷至振威將軍。“官渡之戰(zhàn)”時,程昱率領七百人守鄄城。曹操本來想給程昱增兵兩千,但程昱予以拒絕。他自己招募新兵,擴張到數(shù)千之數(shù),配合曹操進攻袁譚、袁尚,成為奮武將軍。
像這樣能領兵打仗的謀士,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總之,謀士這碗飯并不那么容易吃,你要上懂天文、下知地理,還要懂點心理學,還要會排兵布陣,會領兵打仗,會數(shù)學演算,會引經(jīng)據(jù)典·····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能把自己的技能融會貫通、應用到謀士工作的方方面面。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近代兵學家李德·哈得在闡述其“大戰(zhàn)略”思想時,曾有這樣一句話:
“盡管戰(zhàn)斗是一種物質(zhì)上的行為,其指導卻是一種心理上的程序,戰(zhàn)略愈高明,則愈容易把握有利機會,而只需付出最低的成本。”
對于“主公”們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能幫他們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取得盡可能大的收益的人才。這樣的謀士,是“主公”們安身立命的得力助手,也是他們爭霸天下的操盤能手。
參考資料:
[1]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年
[2]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22年
[3]孟子《孟子》,中華書局,2016年
作者 | 徐飛
編輯 | 胡心雅
主編 | 周斌
排版 | 曾亦嘉(實習)
校對 | 李棟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