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菁kids北京(ID: Jing-kids )
我們一家五口“旅居海外”的撰稿人Sophia有段時間沒在菁kids報近況了,最近孩子們這學年成績出來了,七年級大兒子老扎克拿了滿分,二年級的三女兒三花花拿了7.5,四年級的二女兒大花花拿了8分。
近乎放養之后得到了這頗為滿意的評估結果,一家人現在完全具備回國的條件,卻決定留在墨西哥。
Sophia做了些梳理,一路以來,她悟了很多。
隨著暑假臨近,這學年成績出來了,處于二年級、四年級和七年級的三個孩子平均分是7.5分、8分和10分。
這遞增的分數,給我們的去留投了最后一票:
我們會留在墨西哥。
得知這一決定的親戚朋友非常不解:“都說墨西哥到處是毒販、滿街乞丐,帶著三個小娃娃你們為什么要留在那里?”
未曾謀過面的一些網友更直白:“你們該不會在國內混不下去了吧?”
自2020年2月份在泰國計劃為期2周度假后無法回國,到現在主動留在地球另一端的墨西哥,不知不覺已經4年了。
當時幾乎全世界都停轉,有家難回的我們只能在網上找還有航班、中國護照可以落地簽的國家,因為所有使館關閉無法提前申請簽證。
所以我們帶著三個小孩子途經泰國、瑞典、丹麥、多米尼加和哥倫比亞,于2021年6月來到邊境依然開放的墨西哥,以游客身份入境。
直到現在我們還必須每3-6個月離開一次再入境,Hopping 著。
2020年3月滯留泰國的三小只
偶然入學墨西哥
當時墨西哥仿佛沒有受到影響,除了部分人戴口罩,一切照常。我們轉悠了2個月,突然變得無所事事,孩子們放養了18個月,開始渴望跟同齡人交往。
于是我在網上搜尋“安全城市”里的學校信息,各種對比后,選擇了現在這個城市的美國國際學校,主要原因有4個:
這所城市是墨西哥歷史名城,文化趨于保守也是“最安全城市之一”;
學校接待我們的探訪非常專業,80多年的建校史讓我們更有認可感;
學費比首都墨西哥城便宜一半;
帶著孩子們參觀對比這兩地學校后,孩子們更喜歡這所學校。
2021年9月,三個娃兒經過考試、面試,順利入學。
回歸城市文明,開心在上學路上的三小只
2023年3月祖國開放,熬到曙光的我立刻開始計劃回國。
可當我興奮談論“歸巢”的時候,發現孩子們跟我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媽媽,我們不想回國,我們喜歡這里..."
在異國悄悄扎根
事實上不僅孩子們喜歡這里,先生和我也喜歡,尤其是喜歡學校。
首先,這所學校更關注孩子成長為一個“ 完整的人”。尤其是小學階段。
小學日常以“玩”和“實驗”為主,每天中午13:00就放學,主要課程圍繞著 “認識世界,了解自己”, 在學習地理、歷史中大量看書思考討論,從來沒有任何默寫和背誦任務。
雖然是這樣,但去年12歲的兒子在英語少年托福考試居然輕松得了滿分900分,是不是證明學習也許并不需要死記硬背?
下午有近15種課外活動供孩子選擇,包括足球、籃球、橄欖球,民族舞、芭蕾舞、街舞,鋼琴、提琴、排簫...以確保任何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項目。只要時間安排得開,不限制數量,而且這些都包括在學費里,無需額外交錢。
精力旺盛的孩子每人都選了4個課外班,累得回到家里簡單吃過晚飯后沾到枕頭就進入夢鄉。過去三年他們一直保持在晚上20:00就寢,包括初中生老扎克。
去年兒子升初中后課業開始多起來,學校也開始重視學科成績,他又選修了數學特長班,時間明顯不夠用了,于是他只保留了最有興趣的高爾夫和鋼琴,從廣度向深度發展。
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孩子興趣班會影響學業,我的實際經驗恰恰相反:
當孩子們有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們反而更專注學業,寫作業更主動,自己的東西都提前整理好裝進書包,免得忘帶失去玩耍訓練的機會。
有一次三花花沒帶籃球課的運動鞋,只好干坐一個小時眼巴巴看別人玩。自此再也沒有忘帶裝備過。
他們明白只有把“正經事”高質量完成后,才能有更大自由和更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長期大量的戶外運動讓孩子們睡眠非常好,身體很結實從來沒生過病,每天都元氣滿滿、自帶小馬達度過歡快的每一天。
籃球是三花花最愛
其次,分數是為了讓老師更好因材施教。
孩子的成績不是期末考試決定的,而是一年以來的平均表現:
平時作業完成率、準確率、實驗表現、每月小考、季度大考都會算進去,期末考試成績10%都算不上,所以即使發揮失常幾次或沒完成作業,完全不影響全年成績。
這更能排除偶然因素,反映孩子真實能力,也避免讓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或者過度緊張。
4年前兒子在國內上小學三年級時候考試低于90分我都會焦慮,可在墨西哥這幾年我完全改變了對教育的理解。
過度刷題,大量重復死記硬背以取得高分,是以透支小孩子“好奇心和內驅力” 為代價的。長期下去容易讓他們厭倦上學,得不償失。
最小的女兒三花花分數低是有時候考試交白卷,因為“ 我想出去玩,那些會的題我不想寫。”
老師居然也從沒批評過她,還安慰我:“她學習沒問題,只是還不懂考試的意義,會了就行,咱不急。”
四年級的姐姐和七年級的哥哥起點也不是“學霸模式”:姐姐二年級的時候甚至有3科不及格,現在也順其自然地取得了8分成績(滿分10分),而進入青春期的兒子也開始開竅發力,初一14門功課都是滿分。
慢慢發現,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保持對知識的強烈好奇心,隨著年齡增長和心智的成熟,成績提升是水到渠成的。
在馬拉松中上場就以百米沖刺速度領跑的,極有可能中途因體力不支退場。
這也是國內很多小時候一直優秀的孩子,到了高中突然抑郁甚至出現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另外一點,現在在學校,不僅是教育孩子,同時也會引導著家長一起進步。
小學二年級有個學科主題是:“你的家庭價值觀”是什么?
一開始我以為不過是普通作業,并沒有關注。卻沒想到這個課題持續了三個月,研究了祖宗八代,從國籍到語言到風俗再到“傳家寶”,最后才指向家庭最重要的價值觀。
大花花二年級時候畫的家庭樹
在二年級小學生的帶領下,我們不但需要全家動員,打了很多視頻電話“采訪”奶奶姥姥以及更老一代尚且健在的七大姑八大姨,然后查閱資料、討論、總結,一起得出全家認可的家庭價值觀:
“愛,尊重和支持(Love、Respect and Support )"。
而這個價值觀讓我們接下來的教育非常省心,當大家都充滿愛心、保持邊界感、互相尊重支持的時候,很難出現“雞飛狗跳”“互相攻擊”的場景。
什么是適合孩子們的社會環境?
我始終覺得好的教育重在影響,“說教”除了讓孩子逆反,沒啥正面效果。
而影響,除了來自父母和最親撫養人的舉止行為和人生態度,跟孩子們日常互動相處的外部環境也絕對不可以忽視,也就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墨西哥階層很分明,自然包括居住地點。
很多人印象中垃圾橫流、毒品遍地的環境,在墨西哥三年我從未親眼看過。大概好萊塢電影里拍攝的地點都是離我們千里之外的美墨邊境地區吧!
就像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我們日常生活走動的不過是周圍幾十公里甚至幾公里的范圍,邊境的混亂并不太影響到我們,但鄰居天天罵街肯定會影響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目前的學校大部分是墨西哥孩子,但是這些孩子跟我以前的想象完全不同。
比如我們三個孩子都沒有電子產品,這不是個例,他們絕大部分同學都沒有(包括手機):上午上課,下午運動,在學校有正當理由可以直接找老師借電話。
晚上孩子早早就睡了,周末家長都忙于邀請孩子的朋友到自己家玩耍、游泳、打球做手工等等。電子產品幾乎無機可乘,所以直到高中畢業都很少看到戴眼鏡的孩子。
在這種環境中,無需家長額外費盡心力“監督控制”,順其自然就好。
跟國內卷成績相反,這里的孩子卷社交。
如何跟各種不同背景的人相處,如何整合資源,如何讓1+1>2,這才是家長們最上心的。
而孩子們沒有排名比較的壓力,就不太會產生嫉妒與攀比心理:你數學好、我打球好,你長得好、我跳舞好——孩子們很容易建立合作關系,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目前不回國,其實還有一個隱藏原因:
如果我們回到國內,即使自己不想卷成績,孩子們分數不高也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尤其進入青春期后更在乎周圍人的評價、尤其是同齡人的看法——這遠遠超過了家長單方的影響力,所以我很擔心回國后大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目前這個世界不要說我們,連“專家”也看不懂,尤其是國內大家被保護得太好,很多人根本看不到外面那個我們的孩子即將進入的充滿新挑戰甚至“荒謬”的世界,誰敢說自己有能力為孩子籌劃最好的未來?
你看到的,只是“你”看到的。
目前先生和我給孩子做的最好打算,就是讓他們在一個相對適合的環境中,吸取自己需要的營養,成長為一個健康、健全、有思想、自信獨立的個體,讓他們擁有選擇人生的基本能力,在未來萬變的世界中,有定力走自己喜歡的路。
孩子們就像植物:種子期間隨意移動影響可能不大,但當他們已經扎根、發芽、抽枝的時候移盆,很容易傷筋動骨錯失花期。
老扎克精心飼養的沙漠植物
而孩子們成長的關鍵期不過幾年,錯過了不會再有重來的機會,所以看著充滿陽光、茁壯成長的三個孩子,我們做出了最后決定:放棄國內事業,暫時不回國。
海外陪讀最大的考驗還是家長,尤其是媽媽
目前大多數家庭還是爸爸主要負責覓食養家,所以他們有“正當理由”來躲避日常瑣事。
在我家亦不例外。
每次跟我國內老媽通電話的時候,她都會抹眼淚:“你一個要強的光鮮職業女性,現在每天圍著孩子和家務轉,怎么受得了?”
我還真受得了,并樂在其中。
我結婚生育晚,所以想法可能跟很多年輕父母不同。
從東北小鎮到改革前沿深圳,到上海再到香港,直到最后遠嫁,我在單身的時候幾乎經歷了自己想經歷的一切(懺愧自己沒出息,根本沒啥大夢想),所以到了中年好像沒有什么執著了,包括對社交需求都沒有了。
總結就是:我無需讓孩子替我彌補自己所謂人生缺憾,更不必為我“爭面子”。
這幾年看到不同孩子千姿百態的人生,我也改變了自己曾經對名校的偏執。與其讓他們拼盡全力擠進名校自己不喜歡的專業,然后過著糾結內耗的一生,不如輕松進入普通學校去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能追隨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別人的評判只是暫時的,漫長人生路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才能品嘗。
就我自己來說,在國外陪讀這幾年,好像是圍著孩子轉,但我覺得是自己成長最好的時候:
在照顧好孩子之外,努力學習西班牙語,努力做瑜伽讓自己內心更穩定,過去3年還斷斷續續在公眾號寫了300多篇文章分享見聞和成長,收獲了很多粉絲朋友...
我甚至規劃好了孩子們上大學后自己的職業第二春...
這讓我從不覺得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反而是他們的選擇帶給了我許多啟發和靈感,是他們探索精神帶領我不斷前進,因此我對孩子們充滿了感激之情。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世界很大,道路很多,我們只需選取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那一條,坦然接受并面對途中的高低起伏,朝著目標堅定地走下去。
只要環境適合,仙人掌也可以長成參天大樹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