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龔享福 林輝明 陳小麗
“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讓我身心受創,十分感謝法院和調解員積極做工作,不僅幫助我及時拿到了賠償款,還幫我紓解了情緒。”日前,受害人艾某收到賠償款后,向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人民法院法官由衷地表示感謝。
江西贛州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近年來,贛縣區法院將“唯實求真”的尋烏調查精神同弘揚客家文化相融合,推動矛盾糾紛在法治軌道上有效解決,打造多元解紛新“楓”景。
“圩日”調解
“審一個,帶一片”
贛縣區三溪鄉“圩日”當天,鄉里廣場的大榕樹下,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快滴子、快滴子(快點兒,當地方言),法院開庭嘍!”吸引村民們前來趕圩的,除了特色小吃和新鮮農產品,還有田村人民法庭逢“圩日”開設的“圩日法庭”。
近日,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人民法院在轄區江口鎮農貿市場開展“圩日法庭”系列活動 供圖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人民法院
“現在開庭!”隨著法槌敲響,一起涉繼承糾紛案件庭審拉開了帷幕。
陳某因交通肇事致使張某榮、張某彬、張某華的父親死亡。張某榮與陳某達成刑事諒解,并收取了諒解費和賠償款。
當上述款項到賬后,張某榮卻拒絕支付給張某彬、張某華。無奈,張某彬起訴至法院。
庭審過程中,法官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引導雙方舉證、質證和辯論,充分聽取意見,保障訴訟權利。在調解階段,各方當事人情緒激動,互相指責,調解一度陷入僵局。
“當事人各執一詞,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法官邊耐心傾聽,邊積極尋找利益平衡點。
隨后,法官以客家俗諺“家和萬事興,吵斗散人心”為切入點,將嚴肅的法律條文與客家俗諺相結合,用“仁愛禮義”的正能量引導當事人從內心化解怨氣。
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以及家族長輩的共同調解下,各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
“法官在調解時,運用客家俗語,在情與法的結合中不斷推動各方當事人達成共識。”人民調解員張小林深有感觸。
庭審結束后,法官還在現場開展“法治小課堂”活動,用法治力量浸潤文明鄉風。
“在客家方言中,鄉鎮被稱為‘圩’,集市交易日被稱為‘圩日’。‘圩日’調解,有‘煙火氣’,更有‘法治味’,有助于讓規則意識深入人心。”贛縣區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目前,該院已在白鷺、韓坊、三溪等多個鄉鎮開展“圩日”調解,受到當地群眾好評。
圍坐調解
“組一團,治一方”
“法官您好,有一批提供勞務的工人因沒有收到工資而與雇主產生糾紛,請你們幫忙指導……”日前,贛縣區法院法官接到電話后,迅速趕往轄區勞動監察局。
在了解糾紛詳情后,法官、勞動監察局工作人員、各方當事人圍坐在一起,法官耐心向各方當事人闡明有關法律責任,采用“一人一議”的方式,逐步凝聚解紛共識。最終,該批糾紛得到妥善處理。
這是贛縣區法院推出“圍坐調解法”化解糾紛的一個縮影。圍屋是客家文化傳承發揚之地,是客家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聯結鄉情的精神家園。贛縣區客家文化城圍屋戲臺旁的一副對聯寫道:“不大點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這幾個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賢。”這副對聯形象地道出了“小平臺”發揮的“大作用”。
“我院深入挖掘客家圍屋的時代價值,探索建立‘法官+N+當事人’聯合調解機制,推出‘圓桌會議’‘鄉村夜話’等場景,既有助于傾聽群眾訴求,又有利于化解矛盾。”贛縣區法院相關負責人說。
“老師傅”調解
“解一案,通一類”
在客家風俗里,“老師傅”是對道德高尚、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長者的尊稱,這類人往往備受社會敬重。
近日,謝某騎電動自行車將宋某撞傷。經交警部門認定,謝某負全部責任。但雙方對于醫療費等賠償分歧很大,宋某遂將謝某起訴至法院。
收到案件后,贛縣區法院道交審判團隊第一時間啟動訴前調解程序,區司法局委派調解員、“老師傅”鐘東艷立即與雙方溝通。
謝某父親堅持認為宋某傷情不重,其在醫院治療過程中有“頂包”作假嫌疑。宋某則表示沒有作假。調解一度陷入僵局。鐘東艷安撫好雙方當事人情緒后,讓他們先回家,并留下了聯系電話。
為推動糾紛解決,鐘東艷一方面認真查找相關診療制度,另一方面仔細核對宋某就醫治療資料。
“在第三次調解后的一天清晨,謝某父親打電話給我,說出了他的想法和顧慮。我結合自己31年的政法工作經歷,引導他相信法律,并表示如果我們發現宋某存在‘頂包’作假的情況,一定會依法處理。”鐘東艷介紹。
最終,經過3個小時的溝通,謝某父親打消了疑慮。第二天,謝某帶著7萬元現金與原告宋某達成了調解協議。
“‘老師傅’從事法律工作數十載,多是調處矛盾的行家里手。請他們開展調解工作,有助于更好地化解矛盾糾紛。”贛縣區法院道交審判團隊負責人表示。
該院借力“老師傅”化訴于源、息訴于調,并在此基礎上持續完善調解機制,總結出道交糾紛“減訟快處”工作法,力爭實現快立快調、快審快判、快賠快執。
“老師傅”參與調解以來,該院力促1120余起道交糾紛化解在訴前,新收訴訟案件85件,同比減少61.5%,實現“零投訴”“零上訪”“零改判”,推動全區道交糾紛調解成功率上升42.42%、上訴率下降89%。
此外,該院將客家人向來推崇的“和貴、規矩、向善、崇法”理念融入司法審判,推進客家家風文化與糾紛化解機制深度融合,發揮“法答網”、人民法院案例庫的專業優勢,健全審判新機制,全力提升司法裁判的法律認同、社會認同和情理認同。
本期封面及目錄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中國審判》雜志2025年第6期
中國審判新聞半月刊·總第364期
編輯/孫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