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查處中小學違規辦學行為典型案例》的通知,點名通報了多地多起案例。如河北對組織高三學生違規補課的中學取消三年內省級評優評先資格;江蘇對假期違規補課的4所學校取消相關榮譽稱號;河南對提前開學、違規補課的幾所學校全省通報批評,其中三所學校主要負責人被免職。
此次整治行動以“點名到校、處罰到人”的雷霆手段,釋放出明確信號:教育領域的“底線”與“紅線”絕非虛設,任何漠視學生權益、透支教育規律的行為,都必須付出代價。
這場動真格的治理,不僅是對違規者的懲戒,更是對全社會教育觀念的一次深刻叩問:當教育淪為“軍備競賽”,當孩子的休息權被公然剝奪,我們究竟在追求怎樣的“成才”?
長期以來,“違規補課”屢禁不止,根源在于部分學校將“法不責眾”視為潛規則。有的學校以“自愿參加”為幌子模糊補課性質,有的用“家長聯名請愿”綁架教育部門,有的甚至將補課費包裝成“課后服務費”暗度陳倉。此次教育部通報的案例中,“取消評優資格”“免職主要負責人”等處罰直擊學校命門,徹底打破了“集體違規無風險”的僥幸心態。
法治社會不容“破窗效應”。中小學生雙休日、寒暑假的休息權,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明確保障的法定權利。任何組織或個人以“提高成績”“家長需求”為名侵占學生休息時間,本質上是對法律尊嚴的踐踏。教育部此次“處罰到人”的舉措,正是以法治剛性捍衛教育規律——唯有讓違規者真正“痛到不敢再犯”,才能樹立“紅線帶電”的敬畏,讓依法治教從紙面走向現實。
“小學生每天睡10小時,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這一教育部三令五申的睡眠標準,在現實中卻屢屢讓位于“多刷一張卷子,多背一篇課文”的功利邏輯。部分學校將學生作息表精確到分鐘,寒暑假變成“第三學期”,甚至出現“凌晨5點半到校早讀”的極端案例。當教育異化為“體力消耗戰”,損害的何止是孩子的身體健康?
教育絕非“時間投入與成績產出”的線性等式。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導致海馬體萎縮,直接影響記憶力和創造力;心理學調查顯示,長期高壓學習的學生焦慮檢出率是普通學生的兩倍有余。當教育者以“為你好”之名剝奪孩子的睡眠、運動和休閑,實則是用短期的分數攀升換取一代人的身心健康赤字。此次教育部將保障學生作息列為“底線”,正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沒有健康的身體與飽滿的精神,一切教育成果終將是空中樓閣。
教育部門重拳整治之下,仍有雜音若隱若現:“別人補課我們不補,成績落后怎么辦?”“升學壓力這么大,不搶跑怎么行?”此類焦慮折射出深層的“劇場效應”:當有人站起來看戲,所有人都不得不踮起腳尖,最終無人獲得更好視野,卻集體陷入疲憊。破解這一困局,不能僅靠處罰違規者,更需重塑健康的教育生態。
對學校而言,需從“時間競爭”轉向“效率競爭”。壓縮課時、減少作業、推行選課走班,可能反而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高考成績不降反升。對家長而言,需擺脫“補習依賴癥”,警惕“填鴨式教育”對孩子好奇心的扼殺。教育的美好,恰恰在于留白,給孩子喘息的空間,他們才能長出自我生長的力量。
教育部的“點名通報”,既是糾偏,更是啟蒙。它告誡所有教育參與者:教育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內卷游戲”,而應是一場滋養生命、啟迪智慧的“靜待花開”。處罰違規補課只是起點,更深遠的變革在于全社會教育觀念的重塑,當我們不再將“搶跑”視為榮耀,當學校與家長敢于把孩子從題海中“松綁”,教育才能真正回歸“育人”初心。想想,一個能享受雙休日陽光、擁有充足睡眠、保持好奇心的孩子,是不是遠比一臺疲憊的“刷題機器”更接近教育的真諦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