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步行蟲總科—偽蕈蟲科〈偽蕈甲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鞘翅目
多食亞目
扁蟲下目
擬步行蟲總科〈擬步甲總科〉
偽蕈蟲科〈偽蕈甲科〉
偽蕈蟲科(學名:Tetratomidae),又稱偽蕈甲科,是鞘翅目擬步總科下的一個小科,雖然沒有傳統的英文俗名,但近代的學者大多稱其為“polypore fungus beetles”,意指其成蟲會取食多孔菌科的子實體。
1.系統分類學
本科下有五個亞科:優偽蕈蟲亞科(Eustrophinae)、Hallomeninae、斑蕈蟲亞科(Penthinae)、Piseninae 和偽蕈蟲亞科(Tetratominae)。由13個現生屬群并包含約150個現生物種所組成。多數偽蕈蟲類群曾經被歸類為長朽木甲科的成員,而偽蕈蟲的系統發育位置相當混亂,近年的分子系統發育分析則指出本科是一個多系群,而非單系。
優偽蕈甲亞科(Eustrophinae)有87個現生種,分布在東方區、新北區和熱帶非洲。
2.分布
全世界都能發現偽蕈蟲科昆蟲,然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
3.生物學
偽蕈蟲科的幼蟲會取食菌絲,而成蟲以傘菌,特別是 多孔菌科的子實體為食。
4.古昆蟲學
目前所知的化石偽蕈蟲科相當稀少,中生代的例子包含了在上白堊紀俄羅斯赫塔組發現的 Pseudohallomenus cretaceus (屬于Hallomeninae)、下白堊紀法國琥珀中的Synchrotronia idinineteena (屬于優偽蕈蟲亞科)、上白堊紀緬甸琥珀的始祖白堊新偽蕈甲和白堊奇異偽蕈甲(均屬于優偽蕈蟲亞科 Eustrophinae)。
5.演化
從比較絕滅物種和現生物種的形態學分析,科學家認為早期優偽蕈蟲亞科成員的觸角形式可能較現今更多樣化,而與現生的新偽蕈蟲類群整體的形態相似性則暗示早期優偽蕈蟲亞科成員可能和它的現生后裔一樣具備食菌性的行為。
6.始祖白堊新偽蕈甲
始祖白堊新偽蕈甲(學名:Cretosynstrophus archaicus)為鞘翅目偽蕈甲科當中一個已滅絕的物種。本種化石發現晚白堊世緬甸琥珀。
(1)形態
根據蔡晨陽等人分析的標本,本種長3.42 mm,除某幾節觸角之外,全身黑色被覆綱毛。頭部小,長 0.25 mm ,寬 0.48 mm 。眼睛大,向兩旁膨出。前胸背板橫扁狀,長0.76 mm ,寬 1.26 mm 。前胸背板盤區(pronotal disc)前1/4處有些許縱向紋路;雙緣微翹,延伸至前緣。后緣外側具明顯圓齒(crenulate),中葉光滑且無齒突。小楯板極小。翅鞘長,上有密集綱毛。后腹板全緣。足修長,每一脛節末端皆有一圈排列整齊的小刺,小刺上有微細縱紋。前足及中足跗節皆有五節,后足僅有四節。
(2)系統分類學
本種根據形態可分入偽蕈甲科優偽蕈甲亞科,同時擁有優偽蕈甲亞科兩個族的特征優偽蕈甲族(Eustrophini)及全偽蕈甲族(Holostrophini)的特征,因此暫時歸類于族級未定。
(3)古生物學
現生所有的優偽蕈甲亞科成員觸角較為短,觸角小節3-7節短而膨大,然而本種的觸角細長,觸角小節修長,早期優偽蕈甲亞科成員的觸角形式可能較現今更多樣化。
本種與現生的新偽蕈甲屬(西班牙語:Synstrophus)的整體的形態相似性則暗示白堊新偽蕈甲屬可能和它的現生后裔一樣具備食菌性的行為。
(4)命名語源
種加詞“archaicus”為拉丁文“古老”之意,指本種出現年代之古老性。
(5)發現歷史
2016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助理教授蔡晨陽發表了一件偽蕈甲科的緬甸琥珀化石物種,并同時描述白堊新偽蕈甲屬此一獨立新屬。
7.白堊奇異偽蕈甲
白堊奇異偽蕈甲(學名:Thescelostrophus cretaceus)為鞘翅目偽蕈甲科當中一個已滅絕的物種。
(1)形態
根據俞雅麗等人分析的標本,本種體長3.25 mm ,寬 1.46 mm ,觸角與眼睛非常接近。前胸背板成橫扁狀,無毛。前胸背板盤區后1/4有些微凹陷。翅鞘長 2.20 mm,寬 1.60 mm。所有足股節中段些許膨大,跗前爪(Pretarsal claw)彎曲,爪式單純且鋒利。
本種最近似于現生的新偽蕈甲屬(Synstrophus),但可根據觸角形態作區分,本種的觸角較為細長,與現生種類有所差異,且脛節突較短,跗節較長。本種形態上也與另一已滅絕的白堊新偽蕈甲屬近似,但本種的鞘翅上幾近無毛。而無毛及觸角較長這點也可以與Pseudohallomenus作區分。
(2)系統分類學
本種屬于偽蕈甲科優偽蕈甲族奇異偽蕈甲屬的成員。
(3)古生物學
從對白堊奇異偽蕈甲觸角形態的比較剖析,本種的發現也支持之前蔡晨陽等人認為早期的優偽蕈甲觸角型式形態上的多樣性高于現今后裔的假說,為其增添了一個新的證據。
整體外形的相似性則暗示本種可能與其現生后裔一樣是菌食性的,有關白堊紀的偽蕈甲和長朽木甲的記錄相當多,與現生種類外形上相去不遠,這些類群的演化初期可能已建立了菌食性行為,而隨著未來越來越多化石物種被確認,早期菌食性甲蟲功能群的組成和古生物學將能被進一步解析。
(4)發現歷史
2016年,廣州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俞雅麗根據一件緬甸琥珀中,發表了白堊奇異偽蕈甲,同時發表一未描述過的屬級分類元奇異偽蕈甲屬。
(5)命名語源
本種種加詞根據其模式標本的生存年代白堊紀命名。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