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山東師范大學文學與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中心、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散文研究中心承辦的王川散文集《靈島之約》研討會在山師大千佛山校區(qū)舉辦。
《靈島之約》是散文作家王川創(chuàng)作的一部散文集,記錄了作者多年來經(jīng)山海、探秘境、訪幽獨的四海游歷,凝聚著作家對自然、歷史、文化、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詩性表達。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執(zhí)行主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張清華看來,《靈島之約》中的這些文章,“既有著廣博的境界和深闊的意蘊,還有著哲學的深度與生命的啟悟。是‘文化散文’‘歷史散文’‘文化地理散文’‘抒情散文’的混合體”。
當日的研討會由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顧廣梅主持,來自省內(nèi)的多位作家和專家、學者對《靈島之約》展開了精彩的評論。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孫書文首先致辭,他在介紹山師大文學院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同時,還特別介紹了王川和山師大文學院的緣分。
王川于1984年考入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2024年4月8日,由山師大文學與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中心、山師大文學院中國散文研究中心、山東省散文學會共同創(chuàng)辦的年度散文家工作坊和散文名家訪談工作坊正式啟動,王川獲頒“2024年年度散文家”聘書并與師生進行了現(xiàn)場互動交流。孫書文表示,在獲頒年度散文家后一年再回母校召開作品研討會,是王川為母校交出的又一份精彩“答卷”。
山東省散文學會會長丁建元表示,《靈島之約》是一部以游記為線索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文化散文集,“這種深度和厚度來自作者海量閱讀內(nèi)蘊成的文化支撐,書中文字的鋪陳方式和豐富的想象力都令人印象深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白塔與老婦》等集中寫感覺和印象的散文,為當代散文寫作提供了新的視角”。
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東文學》主編劉玉棟表示,讀《靈島之約》讓人體會到王川是一位集“行者”“思者”“智者”于一體的作家,“他總是在行走中穿透風景和人物的表象,進入情感和心靈的深處,并以極具張力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思考,在纏綿、縝密、清逸的敘述中呈現(xiàn)一種清醒的睿智”。劉玉棟認為,王川是一位好讀書、善思考、重情義的作家,他淡泊名利卻對世界始終充滿好奇,頗有古代文人的清逸之氣,“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品性,才讓他的散文呈現(xiàn)出真誠、博學、雅思的景象,并以豐饒的知識、情感和思考讓讀者共情,引人進一步思考生命的意義”。
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大眾日報》培訓總監(jiān)逄春階認為,《靈島之約》保持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中的激情、靈性與清醒,“有別于傳統(tǒng)散文的線性時空敘述,《靈島之約》是有著多聲部的復(fù)調(diào)結(jié)構(gòu)的現(xiàn)代散文寫作”。此外,“作者巨大的閱讀量也讓這部散文呈現(xiàn)出飽滿的書卷氣和對歷史的深刻見識”。
山東大學文學院常務(wù)副院長馬兵教授認為,《靈島之約》清醒地規(guī)避了文化散文中常見的“景觀博覽”“抒情暴力”“時空錯位”等缺點,以強烈的主體性,將豐沛的認知、情感投射于萬事萬物,體現(xiàn)了“自我”與萬物的靈性之“約”。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山東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叢新強也表示,《靈島之約》中自我與自然、傳統(tǒng)文化的對話意識,神性意識以及生命意識,都充分體現(xiàn)了寫作的“主體性”,而書中常見的小說筆法,也極大增強了散文的可讀性。
山東省衛(wèi)生健康委宣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吳長遠表示,《靈島之約》中豐富的游歷、深刻的思考和淵博的學識都令人印象深刻。
濟南日報報業(yè)集團舜網(wǎng)文學顧問、山東省散文學會特聘專家方遠表示,《靈島之約》以獨特的風格呈現(xiàn)了不一樣的散文樣貌,作家已然形成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色和辨識度。
濟南市市中區(qū)作協(xié)主席陳忠表示,讀《靈島之約》如聽心靈密語,“個性化的語言有著詩性的滲透,讓人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與自在”。
山東省總工會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副總編輯丁秀胤表示,《靈島之約》以靈動的語言叩問靈魂,讓人領(lǐng)略到散文寫作的靈性之美。
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秘書長王展表示,《靈島之約》是蓬勃的“詩意散文”,為山東散文創(chuàng)作樹立了標桿。
《大眾日報》“豐收”副刊主編劉君表示,《靈島之約》讓人充分領(lǐng)略到了散文想象的魅力,“萬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現(xiàn)場劉君還展示了自己讀《靈島之約》后有感,特意畫下的一幅油畫。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山東省散文學會副秘書長祁春風認為,《靈島之約》是一次精神性的超越與漫游。
山東政法學院講師王靜表示,《靈島之約》中那些映現(xiàn)著作者心靈光澤的水光山色,那些人物描寫中體現(xiàn)的細微的情感波瀾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研討會上,《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主編李康寧,《走向世界》雜志社總編室主任、《齊魯鄉(xiāng)情》主編欒小惠,《農(nóng)村大眾報》紙媒中心常務(wù)副主任、高級編輯劉秀平等也都暢談了閱讀《靈島之約》的體會。
《靈島之約》的責任編輯姚曉亮還分享了編輯此書的過程。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李宗剛對研討會進行了精彩的學術(shù)總結(jié),并認為,《靈島之約》是作者對上世紀八十年代理想主義的堅守,以“對父輩的繼承和超越建構(gòu)了自我的文學之島”。
研討會最后,《靈島之約》作者王川致答謝辭,他說:“閱讀讓我收益很多,也讓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偉大的寫作。‘影響的焦慮’讓我既心灰意冷又心有不甘。這本書是我長期行走的記錄,‘拒絕奴性’是堅守的基礎(chǔ)。”
王川同時坦誠,《靈島之約》大多聚焦“生命的外圍”“只為留下一點生命的痕跡”。日后若條件成熟,他將更多地將筆觸轉(zhuǎn)向“內(nèi)心及生命的痛苦”“不斷認知自我,才能不負大家期待”。
(大眾新聞·農(nóng)村眾記者 鐘雪凌 攝影:李健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