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地亞哥,一項持續了數十年、旨在拯救極度瀕危的夏威夷烏鴉使其免于滅絕的努力,正在采取新的策略——把這些鳥遷移到一個與它們以往棲息地不同的島嶼。圣地亞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正在發揮關鍵作用。
“阿拉拉”原產于大島,此前曾在那里嘗試過重新引入該物種。然而,在 11 月初,野生動物專家在毛伊島放飛了五只這種鳥。做出這種改變是為了避開一種被稱為“伊奧”的夏威夷鷹,這種鷹曾殺死了許多放飛的鳥。這種捕食者只生活在大島上。
“阿拉拉”是夏威夷唯一幸存的本土烏鴉物種。其數量的下降歸因于伐木、森林砍伐所導致的棲息地喪失,以及外來物種帶來的捕食和疾病。數量的急劇下降促使一些鳥在 20 世紀 70 年代被圈養。最后一次在野外看到“阿拉拉”是在 2002 年。
這種足球般大小的鳥約 18 英寸長,其顏色比北美的烏鴉暗淡。它們被認為非常聰明,已知會用棍子作為工具挖出昆蟲。
在野外,它們通過傳播本土植物的種子促進森林生長。在夏威夷文化中,它們被尊為神圣的精神家族守護者,叫聲響亮而獨特。
州和聯邦機構、圣地亞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和其他合作伙伴正在共同努力幫助該物種。該動物園于 2000 年加入這項工作,管理著保護繁殖中心,世界上僅存的“阿拉拉”就在那里——一個在大島,一個在毛伊島。(兩只雄鳥也在希洛的一個動物園展出。)
官員們稱,繁殖計劃使鳥的數量從 20 世紀 90 年代末的不到 20 只增加到了 120 至 140 只。
“我想說,我們保護繁育計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嘗試轉向讓更多親鳥照顧幼雛,由親鳥養育自家幼鳥”,圣地亞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恢復生態學主任羅恩·斯韋斯古德(Ron Swaisgood)說。“我們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并非所有配對每年都會產出由親鳥養育的幼雛。我們仍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在 11 月放生前,動物園專家試圖讓選定的鳥類,即兩只雌性和三只雄性,對捕食者保持警惕,并且能夠尋找當地的水果和昆蟲。這五只鳥作為一個群體被飼養,以形成牢固的社會紐帶,動物園官員表示,這應當有助于它們在森林中相互依靠。
10 月初,‘alalā 被轉移到哈雷阿卡拉山坡上的一個臨時野外鳥舍。11 月 11 日,它們被放歸到基帕胡魯森林保護區,這是五年來的首次放歸。
“這些鳥的情況非常好。”毛伊島森林鳥類恢復項目(一個隸屬于夏威夷大學的保護項目)的項目經理漢娜·蒙斯(Hanna Mounce)說道。
蒙斯所在小組的保護生物學家每天乘坐直升機前往偏遠地點監測這些鳥,并補充食物,食物包括粉蟲、干蟋蟀、鳥食顆粒以及切碎的老鼠和水果。
在放歸這些鳥的那天,官員們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在以往的放歸行動中,有時某些鳥會突然跑掉,飛得很遠,也許是受到了什么驚嚇然后消失不見了,”蒙斯說。“所以我們安排所有這些人在地面上做好準備,追蹤數公里外的它們,或者處理那些不回來的鳥。”
相反,她說:“它們的表現都非常好”,并且待在離鳥舍和附近的喂食站相當近的地方,當它們降落時會記錄它們的體重并拍照。
出現了一些狀況。有兩只被放歸的鳥疑似患上了禽瘧疾,顯得無精打采,體重也減輕了,但后來已經康復。官員們表示,這種疾病在野外很常見,所以這并不意外。
也存在技術挑戰。蒙斯說,每只鳥都安裝了一個發射器,以便追蹤它們,但這些發射器不起作用。生物學家可能會改用不同的發射器,不過需要時間來找出解決辦法。研究人員還希望能想出一種可以遠程控制喂食站的辦法。
“我們仍然每天都能看到這些鳥,因為它們在附近閑逛、鳴叫,而且不會飛得太遠。”蒙斯說。但在某些時候,惡劣天氣會導致直升機無法起飛,研究人員就得依靠發射器了。
把一個物種遷移到其已知的歷史范圍之外這種情況是不尋常的,但在大島上之前的嘗試失敗之后,官員們對新的想法持開放態度。雖然有些被鷹殺死,有些死于疾病和其他捕食者,還有一些在冬季風暴中因暴露而死或者干脆消失了。
“將‘alalā 轉移到毛伊島是保護該物種意義重大的一步,也是在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方面合作重要性的證明,”圣地亞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保護科學副總裁梅根·歐文在一份聲明中說。
芒斯說,雖然任何釋放計劃都存在風險,但將一代又一代的鳥類圈養起來不是一個長期的解決方案,并指出只有部分雌性在產受精卵。她說:“就像每年等待這些野生釋放時,你可能擁有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沒有)釋放的機會。”
據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官員稱,1993 年至 1998 年間釋放了 27 只鳥。除了 6 只,其余都死了,幸存者被重新捕獲并帶回圈養。
在接下來的嘗試中,2016 年至 2019 年間釋放了 30 只鳥,據信至少有 9 只被鷹給吃了。5 名幸存者被重新捕獲。
在毛伊島的試點計劃獲得批準之前,州和聯邦官員完成了一項環境評估,比較了可能的釋放地點,并分析了這個項目可能給本地鳥類和植物帶來的影響。
斯韋斯古德說,大島的釋放計劃正在進行中,可能在卡烏森林保護區。這個地點比之前那個大,森林也更連貫,這可能會有所幫助,因為鷹喜歡在森林邊緣狩獵。
在鳥類成熟后的管理方面可以做出其他改變。
當它們年幼時,這些鳥往往會成群結隊,能夠相互警告鷹和其他捕食者來襲的情況
研究人員可以在不同地點設立喂食站,試圖轉移鳥類,讓它們擁有自己的空間,這樣它們或許就不會因領地爭斗而分心了。
(在大島上的)第一批鳥與‘io 共存了兩年。斯韋斯古德說:‘我們看到它們與‘io 互動,也看到它們向‘io 發出警報。’
試點結束后,這些鳥是會留在毛伊島,還是會被重新捕獲,尚未有定論。監管機構將協助確定下一步的措施。
隨著在毛伊島的放歸,我們期待能更多地了解這些鳥在沒有‘io(夏威夷鷹)的情況下,如何適應毛伊島東部的森林。
總體目標是看到‘alalā 在野外茁壯成長,從而有一天能在夏威夷島重新放歸。然而,我們當下的主要重點是確保這五只‘alalā 在首次適應野外生活時保持健康和安全。
目前,研究人員欣喜地看到這些鳥在柯阿樹的樹冠之上高高翱翔,并在助力該物種的工作持續推進的過程中聽到它們獨特的鳴叫。
“我的看法是,即便我們給它們投喂食物、給予支持,并且在野外為其搭建一個鳥舍當作庇護之所,也遠比將它們關在設施里的籠子中要好得多,”蒙斯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